路 晶
閱讀、生活與寫作是唇齒相依,共生共長的關系,所以,以閱讀文本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以生活引領寫作素材的積累是必要的。以此為作文教學理念,學生反映最強烈的是有話說,有事寫,有情抒,不再無從下筆。
曹勇軍先生說:不會教書的,講現(xiàn)代文是現(xiàn)代文,講作文是作文,會教書的,講現(xiàn)代文既是現(xiàn)代文又是作文。這句話解開了筆者心里長久以來的疑團:不上現(xiàn)代文,能寫好作文?這就像游泳,想要學會游泳必須要到水里去。寫作文也是,而我們的課文就是室內(nèi)的游泳館,會游泳了,你才能真正“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應該說,課文既是例子也是引子。如果課文僅僅是例子,學生學習一個個例子,無非就是積累這些例子,是一池水。而引子,更多的是意味著一溪水,讓人想起“清泉石上流”,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比如在教授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后,筆者專門安排了一節(jié)課,讓學生嘗試著借用史鐵生先生的慧眼來尋找自己的精神棲所,并形成400字左右的小文章。有學生寫自己的書屋:“書屋,我那小小的書屋,只要我一走進你,只要我一聞到你散發(fā)出的淡淡墨香,我所有的煩惱和疲憊,都如云煙般消散。書屋,你注定是我精神的世外桃源?!庇袑W生寫家鄉(xiāng)的小木屋:“家鄉(xiāng)的小木屋啊,你雖然已經(jīng)木朽椽殘,但是你可知道,在你的每一塊木板上,在你每一處木板與木板的縫隙里,都承載著我兒時的那些美好的記憶。”
再比如講《江南的冬景》時,可以讓學生借助郁達夫先生的慧眼來觀察并寫出自己家鄉(xiāng)的冬景,學生有話寫,也能夠?qū)W著郁達夫的寫作手法去表達。學生眼中的家鄉(xiāng)冬景居然也是五彩繽紛的。當然,學生的敘述、描寫或抒情與作者有著明顯的差距。但是,意識到差距,就有彌補的可能,我們往往不能進步是因為我們始終認為自己和別人沒有差距。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觀察”的:仔細看(事物或現(xiàn)象)。這就有別于前面所講的利用作者的寫作技巧,那是借助,是繼承,是借助別人來提高自己,有速效性,但很難做到獨特性、個人化。要寫好文章,借助別人已有的知識使自己得到提高,是需要,而自己的觀察,則是必須的。要想寫出個人化的文章,自我的觀察是必須的,這樣才能形成“風格”,“個人化”和“風格”就能有效地避免千篇一律。
有人會說“風格”是指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帶有綜合性的總體特點,學生寫篇作文你拿“風格”來說事,不是故弄玄虛嗎?錯矣!作家不還是從學生過來的嗎,而且不寫自己的生活的,剛開始就玩虛套的,不能“貼著人物來寫”的,永遠都無法成為作家,就是學生,也不能說是會寫作文的。觀察不是單純地去看、去尋找,而要把自己融到對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品嘗,把自己的認知和情感融進去,獲得新鮮的感受和印象,從而獲得對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這樣的觀察,寫作時就可以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去描寫。蘇軾在《赤壁賦》中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把赤壁深秋的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原因就在于此。
作家葦岸就曾經(jīng)給我們描述過螞蟻筑巢的情形:“我觀察過螞蟻營巢的三種方式。小型蟻筑巢,將濕潤的土粒吐在巢口,壘成酒盅狀、灶臺狀、墳冢狀、城堡狀或松疏的蜂房狀,高聳在地面;中型蟻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勻美觀,圍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狀,仿佛大地開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蟻筑巢像北方人的舉止,隨便、粗略、不拘細節(jié),它們將顆粒遠遠地銜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丟,就像大步奔走撒種的農(nóng)夫?!边@種描摹不僅準確而且有對景物原貌的超越,但基礎是觀察。
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因此,作文教學光從文本上指導學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深入地閱讀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思考。
有觀察就應該有記錄,否則,觀察的收獲就會迅速喪失。很多時候,觀察的結果,就是你寫作時的素材。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只有正確地解決了材料的問題,才談得上寫作的技術問題?!闭Z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事物的基礎上,動腦深入分析、思考事物的特征和周圍世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指導學生每周寫一篇觀察日記。主要寫觀察的對象、觀察的方法、觀察到的內(nèi)容。觀察內(nèi)容包括事物的特點、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等。這樣,經(jīng)過日積月累,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感知敏銳了,聯(lián)想豐富了,寫作素材也就多了。
閱讀、生活與寫作的關系是共生的,相輔相成的,是彼此促進的。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閱讀、生活與寫作的共振,真正實踐起來,在實踐中修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