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華
文言文承載著我國2500多年悠久的歷史,濃縮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凝聚著無數(shù)先賢們崇高的道德和非凡的智慧。所以說,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文言文教學中,筆者認為,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使課堂“活”起來。這才是使文言文教學走出僵化、呆板境地的有效途徑。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卻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缺乏興趣,認為文言文“難讀”、“難背”、“難懂”。上課記筆記,密密麻麻,回家背筆記,死記硬背。遇到篇幅較長的文章,更是苦不堪言。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又過分強調字詞句的講讀,做到字字落實、句句落實,語法點講得詳盡至極,把一篇篇美文拆分得支離破碎。久而久之,文言文學習的課堂失去了趣味,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形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失去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針對這樣的學習現(xiàn)狀,筆者通過不斷的反思、實踐和總結,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有的人認為文言文課前的預習是可有可無的,但筆者認為,課前預習恰恰是引起學生好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我們應當先講授文言文預習的方法,而不能盲目地讓學生自己看書。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查閱課文后面標注的注釋,注釋是學習文言文的拐杖,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好課本的注釋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此外,還可以有目的地讓學生查找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等等,做到“知人論世”。例如,《捕蛇者說》是柳宗元貶官永州時所作,而永州在當時是相當荒僻落后的地區(qū)。作者借此抒發(fā)渴望統(tǒng)治者了解民間疾苦與自身有志難申的感情。
除了掌握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知識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識。例如,講《曹劌論戰(zhàn)》一文,因內容涉及先秦時期的文化現(xiàn)象較多,學生饒有興味地了解到,原來古時戰(zhàn)爭依靠擊鼓的方式指揮作戰(zhàn),所以才有“一鼓作氣,再衰三竭”的說法。古時戰(zhàn)爭用的是車戰(zhàn),所以了解車前橫木是“軾”,車輪滾過地面的痕跡為“轍”。課前就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今后的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正如盧梭在《愛彌爾》中所說的“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合理而又富于趣味的導入確實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比如在教授《出師表》之前,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一幅關于諸葛亮的對聯(lián)“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七嘴八舌,氣氛活躍異常。這副對聯(lián),又暗合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講授《桃花源記》前,筆者先講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和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下子把陶淵明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和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聯(lián)系起來。陶淵明的社會理想無法實現(xiàn),只能寄希望于“世外桃源”。這樣教學,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將精力完全放在課文的學習之上,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又加深學生對作品背景的了解,為學生把握作品的主旨埋下伏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文言文的目標:使學生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由此可見,文言文學習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讀懂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過于強調字詞教學,字字句句翻譯,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一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但令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疲于記錄老師強加于己的生硬知識,而且極大地打消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感到味同嚼蠟,毫無樂趣可言。因此,筆者認為,老師應循序漸進,盡量少用串講全文的傳統(tǒng)模式,要相信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各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翻譯理解課文,疏通文意,然后互相交流所得,形成知識共享。同時,教師也應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點撥。對于作者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老師應避免架空分析,而應當結合文章,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
第二,適當提一些有難度、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jù)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在現(xiàn)實的學習活動中,存在著兩類學習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敗者。由于絕大部分大學生屬于追求成功的學習者,因此我們主要探討如何到達成功。
如前所述,當問題的難度系數(shù)為50%時,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強。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僅僅讓學生簡單地重復已經學過的東西,或者是去學習力不能及的過難的東西,學生都不會感興趣。只有在學習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東西時,學生才感興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充分了解學生對于這篇文言文已掌握的知識,再創(chuàng)設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發(fā)展水平構成一個適當?shù)目缍?。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問題的時候,注意問題情境不可超出學生的認知經驗范圍。如《小石潭記》一文,文章的注釋十分詳盡,老師只要點撥重點和講清楚難于理解的字詞句即可。
第三,對于文言文的語法知識適當講授。文言文的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要復雜得多,比如有被動、判斷、倒裝、省略等句式。每一種文言句式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如判斷句,在翻譯時要加上“是”字;被動句需要加上“被”字;省略句,需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全。而各類詞類的活用,老師也要講解清楚。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那么學習起來就主動多了,而不再是盲目地去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宋代理學家曾說過:“背誦只要多誦讀,遍數(shù)多,自然會朗朗上口,久久不忘,讀得熟,便不必解說,自曉其義也”。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背誦(文言文)經典作品的重要性,并增強了文言文背誦的篇目。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強化誦讀??梢杂媚x、吟讀、誦讀等方式。
筆者在教授《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讓學生分角色誦讀鄒忌與妻、妾、客的對話,學生興致盎然,對鄒忌的性格,妻、妾、客與鄒忌的關系,以及他們對鄒忌的情感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筆者認為教師的誦讀也非常關鍵,它可以幫助學生讀準字、詞、句,賞析作品的美感。清代名臣曾國藩說過:“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氣勢,非密詠括吟則不能嘆其深遠之趣”。當老師在學生面前激情洋溢地誦讀《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出師表》等千古美文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們無不被古仁人那種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后樂的崇高情操所感染。學生學習、背誦的興趣被充分激發(fā),課題氣氛活躍起來了,文章的音韻美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同時學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通常文言文教學結束的課外作業(yè),無外乎學生背誦課文,整理記憶關鍵的字、詞、句,翻譯重點句。固然,這些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老師能在課外的拓展延伸上下工夫,變枯燥的知識學習為生動的能力提升,那么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也將被調動起來,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鞏固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了《人琴俱亡》之后,筆者就布置學生閱讀《雪夜訪戴》、《坦腹東床》文章等,學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了解了魏晉風度,還體會了王羲之為什么一開始“語時了不悲,都不哭”,而到最后卻“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學習了《愚公移山》之后,筆者又適當補充了先秦的神話故事《精衛(wèi)填?!?、《夸父追日》,這些材料充滿了神話色彩,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既有效地訓練了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又使學生體會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戰(zhàn)勝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意志。
以上只是筆者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和體會。目的在于改變文言文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現(xiàn)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自能讀書?!惫P者認為,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重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才能最終形成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也是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