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捷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p>
這是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我的目光曾久久地停留在這里。讀過幾遍這本書,總是手不釋卷,每一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會從不同的身份視角去體悟,會從不同的深度去思索,但這段文字一直讓我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動。
龍應臺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她的作品如《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犀利辛辣,有一種抽絲剝繭、深入骨髓的鋒利。她給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位針砭時弊的斗士,是一個有獨立的心的女漢子。
但她的人生經歷三本書之一的《孩子,你慢慢來》卻讓我有了新感受。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作為母親的她對兩個孩子的教育過程,對安安、飛飛哥倆成長過程的點滴記錄,很生活化,很感性化,用老百姓的語言記錄了一個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峰回路轉的曲折,但每一個字都感覺到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的溫情,娓娓道來的故事,款款深情的回憶,讓人欲罷不能,那文字的撇捺似是根根觸角一直延續(xù)到心里的最軟處。特別是書后附錄兩兄弟各自發(fā)自肺腑的話語,足以證明作為母親的龍應臺的成功,足以讓龍應臺微笑滿足一生。
這本書一直放在床頭,時不時地會撫摸一下書封面上蹣跚學步的飛飛,時不時地會打開某一頁看上心怡的一段,時不時地會凝視一陣有很濃泥土味的照片——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里”。龍應臺精心設計著孩子的成長,潤物卻又無痕,她沒有浪費孩子的成長過程,她是可喜可賀的,但我們呢,無論作為父母,抑或教育者,我們有多少教育可以重來?回想我們的教育工作,這一次沒有讀后的酣暢淋漓的愉悅感,更多的是對教育的反思。
課改推進十年有余,我們進行了很多探索,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yǎng)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依然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發(fā)展,“應試教育”的殘余依然“毀”人不倦。作為城中人,我們無力改變格局,而且無可奈何,無可措手。為什么常說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我想一方面要拓寬教育的視野,另一方面其實也現實地告訴我們,教育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只想著從教育本身下手,是解決不了教育的問題的。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文化的傳承。文化決定了觀念,觀念影響了評價,評價左右了行為,所以說教育的問題本質上是文化的問題。當然,不可否認,我們也在“毀”上曾經或多或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A教育對于一個人而言只有一次,經歷了什么,也就留下了什么,一輩子都難以修復與彌補。龍應臺可以用寬容與堅持等待安安、飛飛生命慢慢地成長,讓教育回歸溫柔的本質,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但我們卻很難如愿。
目標與方向,我們改變不了,這是現實。但在前行的過程中,我們可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我的機會。教育的使命應該是通過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讓人類社會不斷走向崇高,讓人類社會更加美好。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學生多一些生長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體驗的機會,更多的溝通交流的機會,更多展示感受成功喜悅的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設計者,參與者(不是參加者,我以為參與是教育,參加是管理),體驗者,感受者,評價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需要我們從自己的分管的工作去思考,從我們課堂教學去反省,我們可以掌握這個過程,可以豐富這個過程,讓過程不單調,不枯燥,不傷害。讓我們的學生有興趣走下去,讓我們的學生有自信走下去,讓我們的學生有勇氣走下去。我以前提出一個觀點,讓德育走進學生心理。這個思路指導下,學校的德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依托活動,注重體驗,知行統(tǒng)一,通過規(guī)范的德育管理、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和多樣化德育途徑,使學生張揚個性,陶冶情操,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那么,現在我們是不是也探索可以讓教育回歸學生的心里呢?雷夫說,“第56號教室并沒有比別的教室多出什么,只是少了一樣東西——害怕?!睕]有害怕就是安全。教育的對象處于恐懼之中,教育怎么會產生效果?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的過程就像成長,就像花開,需要時間,每個花期不同,更需要我們靜下心,慢慢來,不要急。
靜,很重要。靜在心間不在山水間。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生命的祥和在于寧靜,寧靜的心境在于少欲。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其實與教育而言就是不要太多的急功近利。對孩子好,不要為孩子好。為孩子好的本質是希望自己的付出有回報,當然就會有“利”在其中。記得莫言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文學和科學比起來確實沒什么用處,但是它的沒有用處正是它偉大的用處?!苯逃彩沁@樣,“急功”必難獲“遠利”。過于功利化,過于短視,才使得教育越來越遠離它的“偉大的用處”。什么是教育?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這樣詮釋:“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心懷對一棵樹的崇敬,心懷對一片云的向往,心懷對生命的守望,讓我們不斷叩問內心,警醒自我,教育是慢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多些耐心,多些生活,多些體驗,給孩子一段充滿溫情和溫暖的教育。這樣,作為教育者,我們才會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