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貞 貞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競爭力是指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包括現實能力與發(fā)展?jié)摿?個方面。商業(yè)銀行的競爭力沒有明確一致的定義,從現有文獻來看,它是指商業(yè)銀行在保持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原則下,充分運用其資源,內部能力和外部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在市場競爭中較競爭對手占有相對優(yōu)勢,并表現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1]。
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競爭力研究主要文獻中有:余元全等運用聚類分析法就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資源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進行研究,但其數據是重慶市營業(yè)的12家銀行的樣本數據[2];姜明生等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做了核心競爭力的比較,但是,該文的股份制銀行只選取5家在當時屬于大型股份制銀行,而未將其他股份制銀行列入研究對象,如平安銀行,其近幾年的發(fā)展勢頭良好(尤其是存貸款增長率、營業(yè)收入增長率)[3];任夢采用因子分析法對2012年所有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建模、分析比較競爭力,但是其所建立的12個評價指標所歸納出的因子(根據焦瑾璞的分類)既包含現實競爭力又包含潛在競爭力[4-5]。本文就現實競爭力這一范疇的因子來展開研究。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選取包括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內的13家上市商業(yè)銀行為對象,利用因子分析這一多元統(tǒng)計方法,建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根據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已有文獻對商業(yè)銀行競爭力的研究[6],本文從規(guī)模實力、盈利能力、安全性、流動性、市場占有能力、發(fā)展實力等6個方面,選取相關指標來衡量商業(yè)銀行的競爭力水平。
(1)規(guī)模實力。從2個方面來衡量:資產總額和營業(yè)收入。(2)盈利能力。從平均總資產回報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成本收入比、每股收益等4個方面來衡量。(3)安全性。從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等3個方面來衡量。(4)流動性。從存貸比和資產負債率2個方面來衡量。(5)市場占有能力。從存款份額、貸款份額、手續(xù)費及傭金凈收入份額等3個方面來衡量。(6)發(fā)展實力。從存款增長率、貸款增長率、營業(yè)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每股收益增長率等5個方面來衡量(表1)。
表1 商業(yè)銀行競爭力指標體系Table 1 Index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表2 同向化后各指標的數據Table 2 Data of each index after codirecting
文中數據均來源于各銀行2012年的年報、審計報告,其中部分指標經由計算得到。在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中,不良貸款率和成本收入比是逆向指標,資產負債率及貸存款比例是適度指標,其余為正向指標。首先對各指標進行同向化處理。由于本文的逆向指標都是比率,最大值為1,故通過將1減去原逆向指標值來調整。適度指標通過X'=1/(1+ |X一A|)(A為X的均值)來調整(表2)。
本文借助SPSS 22.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預處理,由于指標眾多,為降低維度,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先根據相關系數矩陣檢驗是否合適做因子分析;確認之后,進一步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為了方便對公因子做進一步解釋,對因子荷載矩陣進行旋轉變換;最后計算出排名結果,文中相應表格為SPSS 22.0直接輸出結果或計算結果。
1.相關系數矩陣和變量共同度分析。對同向化和標準化之后的數據,統(tǒng)計相關性矩陣系數得:大部分系數落于0.3~0.7,說明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法。
2.求取因子。根據變量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采取主成分的分析法,按照對總體方差的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取前5個因子的解釋力即可符合要求。由表3可知,符合條件的特征值為:9.543、3.363、2.165、1.374、1.006。
表3 變量特征值與方差貢獻率表Table 3 Variable eigenvalues and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3.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并提取公因子。提取的初始公共因子是否具有明確意義,需要進一步分析因子載荷陣才能得出[7]。對原始因子載荷矩陣采用具有 Kaiser 正規(guī)化的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矩陣(表4)。
根據因子正交旋轉矩陣,可以將指標分成5個公因子并進行命名。
表4 旋轉后的因子荷載矩陣Table 4 Component matrix after rotation
值得注意的是,初始指標體系里的發(fā)展能力指標,在旋轉之后,分散到第2個和第3個公因子里。
4.計算各因子得分與綜合評價得分并排序。在得到商業(yè)銀行的各因子之后,計算各因子得分。選擇回歸法可得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表5)。
表5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Table 5 Component′s coefficient matrix
以表5的因子得分系數為權重,求各銀行標準化之后的數據的加權和,也即因子得分。并用F1、F2、F3、F4和F5分別記為各家上市銀行在5個因子上的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因子得分表Table 6 Component′s score matrix
再以各個因子的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各銀行的綜合競爭力評價得分:
F=(50.225×F1+17.698×F2+11.393×F3+7.232×F4+5.294×F5)/91.842
根據公式計算各銀行得分并得出排名(表7)。
表7 單指標排名與綜合排名Table 7 Ranking on each index and overall ranking
1. 綜合排名。從綜合排名來看,2012年的競爭力水平的前5名中四大國有銀行就占據四席。具體名次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興業(yè)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該四大行的規(guī)模實力因子占據前四名,雖然其余4個因子的排名并非名列前茅,但由于該因子的權重超過50%,故而對最終排名的影響效果十分顯著。處于后三位的分別是華夏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其規(guī)模實力因子排名也相對靠后。
值得注意的是,興業(yè)銀行作為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三,得益于它得分第一的發(fā)展能力因子。其得分為2.911,在該指標遙遙領先。說明2012年的商業(yè)銀行競爭力很大程度受發(fā)展能力影響。
2.單指標排名。在規(guī)模實力和市場占有能力方面(以資產總額、營業(yè)收入、正常貸款率、存款份額、貸款份額、手續(xù)費及傭金凈收入份額等6個指標衡量),四大國有銀行以其壓倒性的優(yōu)勢包攬前四名,股份制銀行仍然弱于國有銀行。從得分來看,國有銀行整整比股份制銀行多了2個數量級,國有銀行第一的得分是1.691,而股份制銀行第一的得分是0.049。
(1)在發(fā)展能力方面(以每股收益、存款增長率、貸款增長率、營業(yè)收入增長率衡量),股份制銀行包攬了前三名,分別為:興業(yè)銀行、平安銀行、浦東發(fā)展銀行。值得一提的是,興業(yè)銀行2012年的每股收益達到了3.22元,遠高于排名第二的2.62元,不僅如此,它的存款增長率、貸款增長率、營業(yè)收入增長率也都是遙遙領先。但綜合競爭力排名比起國有銀行仍有一定的差距,若要提升競爭力,可從提高貸款份額、存款份額著手。如結合自身特點在房貸領域提升客戶滿意度,從而做大市場份額。值得指出的是,股份制銀行里,興業(yè)銀行綜合競爭力得分第一,它具有突出的發(fā)展能力優(yōu)勢,盈利能力是制約因素。
(2)在盈利能力方面(以平均資產回報率、凈資產收益率衡量),股份制銀行也是包攬了前三名,分別為: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yè)銀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方面股份制銀行的整體表現波動較大,如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便處于最后三名;相比之下,國有銀行的評分差距不大。
(3)在流動性(以調整后的資產負債率來衡量)方面,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因子得分相對分散,無明顯差距。
綜上所述,國有銀行憑借強大的規(guī)模實力和市場占有能力,在2012年的統(tǒng)計分析中,其綜合競爭力遠遠大于股份制銀行。但是,就單項指標來看,股份制銀行的發(fā)展能力超越國有銀行。雖然國有銀行的綜合排名均在前五名,但是,除了規(guī)模實力和市場占有能力,其他4個因子的得分均在四名之外。股份制銀行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縮短與國有銀行的差距。特別是在銀行破產條例醞釀出臺之際,商業(yè)銀行間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股份制銀行應抓住時機,著眼于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規(guī)劃出最優(yōu)發(fā)展路徑,提升綜合競爭力水平。
本文將因子分析法引入商業(yè)銀行競爭力的比較分析中,并在規(guī)模實力、安全性、盈利能力、市場占有能力、發(fā)展實力、流動性等6個方面建立指標體系,搜集2012年各銀行審計年報中相關指標的數據。因子分析的結果表明,不同銀行的競爭力差異明顯且各具優(yōu)勢和不足;國有銀行競爭力統(tǒng)一,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競爭力差別較大,由城市商業(yè)銀行發(fā)展起來的新興股份制銀行總體競爭力突出。具體來講,國有銀行在規(guī)模實力、市場占有率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但在盈利能力、發(fā)展能力方面,股份制銀行有著充足的潛力。
總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我國上市銀行業(yè)中是最具活力的,但是它們的競爭力水平并不均衡,且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劣勢,它們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發(fā)展戰(zhàn)略,以優(yōu)異的服務質量、良好的經營效益、創(chuàng)新的金融產品來提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蔡璇,楊小花.商業(yè)銀行競爭力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8):65-67.
[2]余元全,黃俊松.基于聚類分析的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比較[J].特區(qū)經濟,2007(4):71-72.
[3]姜明生,李芳,陳德棉.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yè)銀行核心競爭力比較[J].現代管理科學,2009(12):20-22.
[4]任夢.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競爭力的比較分析[J].時代金融,2012(17):87-88.
[5]焦瑾璞.中國銀行業(yè)競爭力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23-25.
[6]郭翠榮,劉亮.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國上市商業(yè)銀行競爭力評價研究[J].管理世界, 2012(1):176-177.
[7]游家興.如何正確運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J].統(tǒng)計教育,2003(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