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萍
摘 要: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不懂得回饋社會。為做好大學生感恩教育,探求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和對策,文章通過調查和訪談,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感恩教育是強化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途徑,并就如何開展感恩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校幫困資助 貧困大學生 感恩教育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常常會看到“飲水思源”、“飲水不忘挖井人”、“知恩報德,結草銜環(huán)”、“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詞??上攵?,“感恩”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應深入每個公民的骨髓。但隨著全世界各種思潮的不斷涌入,當代大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心靈上和思想上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和博弈,某些人感恩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老師的教導之恩。
一、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的現(xiàn)狀
(一)缺乏對父母長輩的理解和感恩意識。
貧困生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一般學生差,但父母嬌寵,多為獨生子女,一些大學生常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給予的幫助受之坦然。相當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思想懈怠,專于個人情感,甚至拿著父母外出打工掙來的錢鋪張浪費,完全忘了父母賺錢來之不易。有的大學生將父母的培養(yǎng)視為一種“投資”,簡單地想通過以后掙錢償還錢財?shù)姆绞綒w還。在經(jīng)濟上與其他同學攀比,極個別甚至責備父輩無能,何談感恩。
(二)缺乏社會責任感。
某些貧困大學生往往較普通大學生更想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希望能夠盡情享受生活,很少提及如何回報社會和奉獻社會。一些大學生極力爭取助學金,但從來不愿談及受過國家和他人的資助,覺得讓別人知道有助學貸款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情。經(jīng)濟狀況的弱勢導致一些貧困學生渴望成功,一旦取得成績,便傾向于不惜代價地加以呈現(xiàn)。他們就像一個個矛盾體,自尊心很強,希望他人對其幫助要不露痕跡,但又認為外界的施舍使其失去了驕傲的資本,表現(xiàn)出對社會的憤恨,甚至一些貧困學生畢業(yè)后不償還助學貸款。對社會和好心人的善舉,某些受助大學生表現(xiàn)得更多是冷漠,自然不可能認識到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欠缺的原因
(一)家庭疏于對貧困生的教育。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huán)境、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對學生性格的養(yǎng)成和道德品行的鍛造有重要作用。高校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農(nóng)村地區(qū),視野有限,父輩的教育方式還停留在“黃金條下出孝子”的層面,且大多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父母對其教育投入精力很少,嚴重缺乏關愛和教育。
(二)學校對感恩意識的教育關注度不夠。
高校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重視不夠,感恩教育往往停留在書本層面,沒有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較偏重說教,而輕具體實踐。感恩教育的課程因應付課程設置硬性規(guī)定,以考查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流于形式而已。
(三)高校貧困生的考核體系缺乏長效機制。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各種獎助學生不斷涌現(xiàn)。加上社會人士的慷慨解囊,涉及面不斷拓寬,讓更多的貧困大學生無后顧之憂地踏進大學大門,完成學業(yè)。但高校只注意到獎助學金的發(fā)放要覆蓋到貧困生,卻未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跟蹤了解,對其生活、學習等方式的改善沒有評價機制,例如其如何回饋學校和社會。評價和跟蹤機制的缺失,有可能導致極少部分貧困生拿著資助金吃喝玩樂、旅游和買貴重物品,未將資助金用到提高學習能力上。
三、增強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對策
(一)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自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貧困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尊、自立意識。感恩教育已不再是簡單地灌輸和單方面地感受,還包括接受主體的自覺接受和自我教育過程。因此,對于這個特殊的群體,如果只是一味地提供無償資助,反而不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應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通過勤工助學、公益活動等,給這部分學生足夠的自尊自信,化被動為主動。
(二)以活動為載體,營造感恩教育氛圍。
感恩教育要著眼于方方面面,從學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抓起。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經(jīng)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可能被強行灌輸?shù)酱髮W生的心靈中。高??梢耘e辦系列教育活動和各種公益活動,讓貧困生在幫助其他特殊群體的過程中感受到社會對困難人群的關愛,用特定的氛圍感染學生,激發(fā)他們知恩、感恩的思想情感。與此同時,以情景教育為載體,激發(fā)貧困學生的感恩情感。對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教育,通過安排相應的選修課,例如人文素質教育等課程固然很重要,但是死板說教收效不大。相反,如果組織高校貧困生在公益活動中不斷成長那么將收效甚大。例如重慶三峽醫(yī)專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組織學生到福利院為老人們推拿按摩,開展各種形式的義診活動等;組織高校貧困生到聾啞學校與殘疾孩子們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活動;組織貧困大學生觀看《時間去哪兒了》、《感動中國》、《感動校園十大人物》等系列影像作品,觸及他們的靈魂深處。
(三)由同情轉為尊重,產(chǎn)生共情。
同情是對他人遭遇而產(chǎn)生的一定程度上的共情,但持久的同情會使對方產(chǎn)生壓抑感和不平衡感,容易讓人變得敏感,會加重對方的弱勢心理。尊重是將貧困大學生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不因為經(jīng)濟條件的劣勢而讓貧困生覺得低人一等。有些高校在獎助學金的發(fā)放上過度注重效果,不斷加大資助貧困生的宣傳力度,極為不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諸葛亮為答謝劉備的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給予諸葛亮的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丞相位置,而是對人才的尊重,對諸葛亮學識的尊重。歷史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有以怨報德的情況,就是因為一些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站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迫使受資助者瞻仰。針對高校貧困生的負性情感,我們要由同情轉向尊重,維護其自尊,才能切實讓其從內心里衍生出愉悅、溫暖和幸福的情感。
(四)建立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評價激勵機制。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堅持教育與管理大學生,感恩教育自律和他律感恩體系相結合。各高校要注重對貧困大學生群體進行有效的科學管理,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jié)、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統(tǒng)一起來,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因為自己貧困受到資助和幫助是應該的思想。例如重慶三峽醫(yī)專為每一位受資助大學生建立了公益活動卡,每學期需完成20學時的公益活動量,促使貧困大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回饋社會和奉獻社會的意識,在實踐中體現(xiàn)道德規(guī)范,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運行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1):32-35.
[2]康瓊,王飏.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與重塑[J].湖南財經(jīng)高等??茖W校學報,2008(6).
[3]牛玉婷.略論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知識經(jīng)濟,2010(5).
[4]包敖敦其木格.基于高校經(jīng)濟資助工作的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0(2).
[5]向康文,呂耀懷.感恩的道德價值與當代大學的感恩教育[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