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168-01"學案"是教師在準備教案的同時,根據(jù)本節(jié)課教學知識的特點、教學目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數(shù)學認知規(guī)律,設計編寫供教學之用的導學材料。一年來,學校全面推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且取得一定成效,"學案導學"是教學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變傳統(tǒng)的封閉型的教學為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教學。它不同于其它教學手段的特點是:學案與導學密切結(jié)合,導學依據(jù)學案,重點在"導"。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
那么怎樣使學生學會使用學案?如何將教的內(nèi)容變?yōu)橹笇W生學的內(nèi)容?顯然學案的設計成為關(guān)鍵。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借鑒其他教師的成功經(jīng)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案編寫的原則
導學案應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能引導學生課堂上的合作、討論、探索和課外自主高效的學習、練習、研究,是教師了解學情、透析疑點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學生課外學習的"良師益友"。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至關(guān)重要。
1.1課時性原則。一般情況下,小學數(shù)學的一節(jié)是不能在一課時內(nèi)完成學習的,這就需要教師分課時編寫導學案,使學生的每一節(jié)課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讓每個學生在同一時間內(nèi)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按學案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2主體性原則。新課程最突出的亮點就是強化了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還給學生的理念。所以,在導學案設計編寫過程中,教師要有換位意識,不僅要備課標、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給學生搭建可以自主學習的平臺。
1.3問題性原則。導學案應該設法將知識點轉(zhuǎn)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探究點,通過對問題點、探究點的設疑、質(zhì)疑、釋疑、激思,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能力。
1.4層次性原則。導學案編寫中知識點的設計和分布要考慮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做不同層次的要求。有層次、有梯度,由淺入深,符合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1.5實用性原則。導學案的編寫不是把別人的導學案拿來改個名字,換個時間就成了自己的導學案;也不是把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都編上就可以了;更不能從資料上隨便找?guī)讉€題目,編進導學案就可以。實際上導學案的編寫應由學生來評判,也就是導學案的編寫要能夠適應自己的學生,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太難了,就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花費了很多時間而沒有效果;太易的導學案,使學生認為學習知識如此簡單,從而產(chǎn)生驕傲情緒。因此導學案的編寫一定要根據(jù)自己學生的實際去編寫,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份好的導學案。
2.在利用"學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大致分作五步來設計:
2.1檢查預習??梢栽谡n前進行。
2.2學生提出在課前預習時遇到的問題,教師把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寫在黑板上,引起學生思考。
2.3探究新知:一是自主探索。教師點撥、啟發(fā)引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探究規(guī)律。學生觀察操作、嘗試練習、自學課本。 二是.小組討論。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案上提出討論問題與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自己解決不了的,可先和同桌討論,和同桌討論解決不了的,可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探索。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全完是"自主觀察―得出結(jié)論―進行驗證"這樣的學習過程。有一位哲人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理解。這樣對獲得的知識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
2.4學生交流展示。 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組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組展示成果。每一個小組對本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和準備,并指一名代表(或小組成員)輪流展示成果;同組的同學可隨時進行補充,其他組的同學也可提出反對意見??傊?,要給予每個學生展現(xiàn)的機會,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敢想、敢說、敢問、敢答,張揚各自的個性。
2.5課堂檢測。 導學案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以來,學生會學了,學習自主性提高了。教學內(nèi)容以讓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注重預習,提高了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養(yǎng)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正確的自學方法一旦形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3.導學案的應用分兩種課型來完成
3.1自主課(也叫自學課)。根據(jù)學科和教學內(nèi)容不同,自主課可分為課前預習(預習前置)和課中預習。自主課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進行自學、對學、群學和合作學習;在學案的引領下讀書、思考、查資料、同組間交流,然后完成學案上老師布置的任務,寫一個為第二天展示學習成果而準備的學習報告。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課堂導學時,導學案中的內(nèi)容處理要恰當,簡單易懂的要一帶而過,而重點、難點的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當出現(xiàn)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加以點撥,幫助學生解決。自主課上還要學生知道自己什么還不會,還需要知道什么。老師在自主課上的主要任務是巡視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學情。自主課上老師一定不要講課,學生不問教師不答。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要明確哪些內(nèi)容將作為展示交流的重點,使集體展示有的放矢。
3.2展示課(也叫達標驗收課)。展示課是學生鞏固提升所學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以學案為文本,以學生展示為主要形式,教師可讓會的小組給不會的小組講解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引導、引導再引導,點撥、點撥再點撥。課堂上要隨時把握學情,靈活進行調(diào)控,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堅決不講,教師只講學生的疑點,引導學生總結(jié)規(guī)律、提煉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多余的講解和不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訓練時間。對爭議較大、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辯論,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總之,在新的課改模式下,要訓練出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問的綜合能力,老師們就得發(fā)揮集體智慧,制定出既能體現(xiàn)知識,又能訓練能力的導學案;既要考慮知識的傳授方法,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老師精細制定的導學案里,輕松、愉快的學到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