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紅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想象是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zhì)。正是有了想象,人類才能夠掙脫常規(guī)思維的束縛,沖破現(xiàn)有知識經(jīng)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在文字中盡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語文教學文本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那么學生頭腦中就只可能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難以體味到欣賞的樂趣,更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畫面,通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所創(chuàng)設的藝術境界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我在教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在學生整體感受文本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對“金柳”“青荇”“清潭”等意象盡情地展開想象,然后把畫面描述出來,同學間互相補充。學生描述:夕陽給康河邊的垂柳鍍上了一層溫柔的金色,夕陽照射下的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那柳樹,宛如美艷的新娘,正深情地注視著詩人。清澈的康河,河底是細膩而又光滑的軟泥,那長在軟泥上的青荇,那油油的顏色是多么令人喜歡,有時多么富有生命力,它隨微波起伏,顯示著輕盈柔美的體態(tài),又好像正在同詩人熱情的打招呼。而那榆陰下的清潭,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而又如夢如幻,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在對徐志摩所創(chuàng)設的藝術境界作想象描述時,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詩歌的美,也更深的理解了當時涌動在詩人心中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
〓〓二、精心設計問題,架起想象的橋梁
〓〓文章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同一層次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觸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想象之橋,讓學生走進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和內(nèi)涵上的領悟。
〓〓如我在教讀《項脊軒志》后半部分時,學生覺得“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比較平淡。這就需要激活想象,架設橋梁,讓學生領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jīng)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nèi)涵。于是我設計問題:①作者寫小妹們的對話有何用意?②你可以想象補充妻子回娘家時的怎樣的故事?學生充分想象后領悟到: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這些內(nèi)容表明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在南閣子的書籍中,她的視野為之開闊,他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當然會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羨慕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便有了小妹的問語。這些語言,表明雖平淡,但卻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與妻子的情深意篤。
〓〓三、在想象中融入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
〓〓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的創(chuàng)新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放飛思緒,并進而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
如我在拓展練習上要求學生賞析崔顥的《長干行》(其一):“君家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庇袑W生想象這首詩所描述的畫面:兩只船在江上相遇,一只小船上的女子問另一只船上的男子說:“阿哥你家住在那里?我家住在橫塘。暫停一下說一下話吧,說不定我們是同鄉(xiāng)?!彼麄儚呐舆€沒等男子回答就急于介紹自己,想象他是一個直率的天真無邪的年紀很輕的女子,認為他對男子有好感,想借問話結認男子,所以認為這首詩是借水上相遇的特寫鏡頭表現(xiàn)男女戀情,反映當時生活。又有學生對“女子是一個直率的天真無邪的年紀很輕的女子”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女孩子都比較羞澀,何況是在封建時代的女子,他們推測這可能是一個年齡稍大的女子,長年的水上漂泊,使她少了許多與同齡男子相處的機會,也許她隱約從男子與別人的交談中聽到男子的家鄉(xiāng)口音,對年華老去的擔憂以及對未來幸福的熱切追求,是她忘記了女子的羞怯和矜持,鼓起勇氣詢問男子的住處,過后有感覺自己此舉有些突兀,又趕忙解釋自己問話是因為“或恐是同鄉(xiāng)”,所以他們認為此詩表現(xiàn)了船家生活的辛酸。同時,他們熱情贊頌女子敢于抓住機會追求幸福的勇氣。又有學生從“或恐是同鄉(xiāng)”認為詩歌表現(xiàn)的是長期漂泊在外的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