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良
〓〓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提高閱讀鑒賞力、閱讀遷移力和閱讀創(chuàng)造力這些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它能使教學中固有的師生“傳承”教學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讓學生從接受性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刻保持較好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融入自我、張揚個性、讀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收集信息、慎密“編碼”——培養(yǎng)分析綜合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處理的過程。研究性閱讀把閱讀材料看成一個信息集,通過識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因此,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和提出的問題,獨立自主地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為例,馬謖自以為是、紙上談兵,導致街亭失守,可謂是“街亭失,大勢去”。那么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何在呢?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馬謖據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東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趙云、鄧芝布疑兵,諸葛亮自出斜谷。馬謖違令,山上扎寨,受圍;馬謖奪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時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與高翔夜襲魏營,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陽平關。在理出這些信息后,學生對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戰(zhàn)前部署可謂步步為營,而戰(zhàn)爭過程卻處處被動”這個結論,繼而在此基礎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誰之過。這樣,學生對“失街亭,孰之過”這個話題的分析就會有理有據,而不至于泛泛而談。教師不僅要設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與自己課題有關的各種信息,更要指導學生對信息分步進行篩選與價值判斷。引導學生對信息的價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斷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價值感。根據自己課題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區(qū)分各種信息對研究的價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標和已擁有信息的差距,決定下一步尋找信息的方向和重點。
〓〓二、沿波討源、披文入情——培養(yǎng)鑒賞能力
〓〓鑒賞能力實際上也就是審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學生審美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他們鑒賞美的能力。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币虼?,鑒賞文學作品,必須要從作品本身出發(fā),通過與作家、作品“對話”,碰撞出激越的思維火花。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讀課文或閱讀材料,不斷培養(yǎng)個性才華,用自己的經驗、情感、生活理念去尋求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一切都產生于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感悟。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杰作”。學生初讀沈從文的《邊城》后,可能對小說的“田園詩”的特點只能有一個朦朧的感覺。但是通過研究性閱讀,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通過對沈從文小說的拓展性、延伸性閱讀,就可以對小說中刻畫的獨特而美麗的景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美感享受,能體會到小說中所流露出的一種順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閃爍著的正直樸素的人性美,體會到一種深藏在湘西邊遠山鄉(xiāng)底層人們之中的良知和明慧。研究性學習正是打開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桎梏、開展個性化學習的最好的途徑。
〓〓三、大膽質疑、挑戰(zhàn)權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宋濂就強調自己除了“遍觀群書”,就是向名師“援疑質理”。我們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提問這一程序,這只是教法。而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如何質疑,大膽地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則是突出了學法的指導。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處熞笇W生在質疑的基礎上善于創(chuàng)新。例如閱讀《失街亭》,傳統(tǒng)的觀點是馬謖的自以為是、不聽諸葛亮的再三告誡,不聽王平的勸說,一意孤行,導致戰(zhàn)爭的失利。面對這個傳統(tǒng)的、正統(tǒng)的觀點,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多方查尋資料,在充分了解歷史事件、大量占有相關資料的前提下,獨立思考,仔細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以為權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yōu)槭裁匆髮W生對課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為什么學生對于課文內容、主題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說呢?我們要讓學生有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勇氣,有“創(chuàng)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xù)創(chuàng)造”的信念和決心。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