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周維維,曹 驊
(甘肅省中醫(yī)院,蘭州 730050)
慢性咳嗽是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疾病,一般指咳嗽超過4周,常規(guī)治療效果欠佳,咳嗽癥狀持續(xù)難愈,而胸部X線檢查未見明顯異常[1]。慢性咳嗽屬祖國醫(yī)學“久咳”、“頑咳”范疇,通過辨證論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療效。筆者從事兒科臨床十余年,根據(jù)“風為百病之長”、“小兒肺常不足”等理論依據(jù),從風論治,運用自擬祛風止咳湯加減治療慢性咳嗽30例,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l2月至2013年5月在甘肅省中醫(yī)院兒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慢性咳嗽患兒共60例,按簡單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0人,男16例,女14例,年齡4.5~11歲,平均(7.06±0.84)歲,病程最短5周,最長1.5年,平均(0.31士0.02)年;對照組30人,男15例,女15例,年齡5~l2歲,平均(5.60±1.25)歲,病程最短6周,最長2年,平均(0.30±0.04)年。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咳嗽次數(shù)、咳嗽程度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2009年制定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中慢性咳嗽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 符合慢性咳嗽診斷標準;② 排除合并肺結核等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史及嚴重心、肝、腎、血液等疾??;③ 年齡在12歲以內(nèi);均簽定知情同意書;④ 臨床資料完整。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單純西藥治療:6~14歲順爾寧5 mg,6歲以下4 mg,日1次口服,療程2周;體質量>30 kg者氯雷他定10 mg,體質量≤30 kg者5 mg,日1次口服,療程1周。如痰多配合氨溴索口服液15 mg,1日3次,療程1周。如合并感染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療程5 d,或頭孢克洛20~40 mg/(kg·d)分3次口服,療程1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予以自擬祛風止咳湯:蜜麻黃5 g、杏仁10 g、蘇子10 g、牛蒡子10 g、紫苑10 g、前胡10 g、蟬蛻5 g、僵蠶5 g、升麻10 g、防風10 g、甘草5 g。服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約50~100 ml,早晚各服1次。
1.4 療效觀察指標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觀察患者咳嗽次數(shù)、咳嗽程度的變化,將上述癥狀量化評分。具體如下:咳嗽程度:無咳嗽(0分);間斷咳嗽,不影響正常生活(2分);介于輕重之間(4分);晝夜咳嗽頻繁或陣咳,影響工作和睡眠(6分)??人源螖?shù): 無咳嗽(0分);咳嗽間歇、短暫發(fā)作(2分);經(jīng)??人?,呈陣發(fā)性(4分);頻繁陣發(fā)咳嗽(6分)。觀察指標均在治療第1天、第15天觀察記錄一次。
1.5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醫(yī)癥狀診斷療效標準》有關“咳嗽"的療效標準擬定。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咳嗽癥狀完全消失,2周以上未發(fā)作,或療效指數(shù)≥95%者。好轉:咳嗽癥狀有不同程度減輕,咳嗽次數(shù)減少或咳嗽間隙延長,或30%≤療效指數(shù)<95%者。未愈:咳嗽癥狀未見改善,或療效指數(shù)<30%者。積分改善30%以上即為起效,所需的最短時間即為起效時間。
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70.00%,與對照組療效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其起效時間要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與起效時間比較
咳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小兒疾病癥狀,與成人慢性咳嗽性質不同。兒童持續(xù)咳嗽超過4周即可考慮診斷為慢性咳嗽。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復雜,病程長,缺乏簡便易行且具有特異性的輔助檢查,所以診斷起來比較困難。各種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分類有:反復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支原體感染、咳嗽變異性哮喘、支氣管異物、胃食管反流、上氣道咳嗽綜合征、藥物誘發(fā)、衣原體感染等。本病應屬中醫(yī)“咳嗽”范疇,但它為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有明確的定義和范圍,又與中醫(yī)學“久咳”、“內(nèi)傷咳嗽”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古醫(yī)籍中有關咳嗽的論述較多,如《內(nèi)經(jīng)》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強調(diào)了外邪犯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均可致咳嗽。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肺為嬌臟,若肺為外邪侵襲,則不能正常的宣發(fā)和肅降,氣逆而上,臨床上表現(xiàn)為咳嗽,肺氣上逆,且風性攣急,其特點多引起氣道攣急,相當于西醫(yī)學的支氣管痙攣改變。本病病機當屬外感失治,邪郁于肺,導致肺氣失宣,氣道攣急?;蛟诩膊〕跗冢^用寒涼、或大劑量抗生素致寒邪郁遏于肺,宣散無門,肺亦不耐寒熱,只能接受本藏之氣,不能接受外來客氣,邪氣郁肺,其宣發(fā)肅降功能失調(diào),肺管的組織形態(tài)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導致氣管痙攣[3]。筆者據(jù)前人“風哮”之理論,悉閱國內(nèi)中醫(yī)大家晁恩祥等人之學術思想,并結合自身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大多數(shù)慢性咳嗽的根本病機不外乎“風邪犯腫,肺氣失宣,氣道攣急”,提出從風論治,自擬具有“疏風宣肺,止咳利咽”的祛風止咳湯治療慢性咳嗽。方中麻黃性溫,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經(jīng)。功能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麻黃發(fā)汗解表作用減輕、肅肺止咳平喘作用增強?,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炙麻黃有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鎮(zhèn)咳作用,還有抗過敏作用;杏仁性溫,味苦,入肺、大腸經(jīng),功能止咳定喘、潤腸通便,本方中與麻黃配伍,增強了宣肺止咳的作用;杏仁所含苦杏仁甙分解產(chǎn)生微量氫氰酸,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而達到鎮(zhèn)咳效應;前胡味辛苦、性微寒,歸肺、脾、肝三經(jīng),《本草備藥》中前胡“功專下氣,氣下則火降痰消”,用于治療痰熱咳嗽嘔逆,前胡提取物能抑制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有祛痰作用[4];蟬蛻:具有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鎮(zhèn)靜鎮(zhèn)咳之效[5]。選擇以上蟲類藥物不僅可疏風散邪,增強抗敏解痙的作用,緩解咽喉及氣道的癢感、刺激癥狀,而且可平肝熄風。蟬蛻同用既疏散風邪又能利咽止癢,同時還可免去西藥的不良反應。
總之,小兒慢性咳嗽臨床表現(xiàn)單一,但病因復雜多變,而中醫(yī)審癥求因,據(jù)癥用藥,在治療本病方面獨具優(yōu)勢。經(jīng)以上臨床觀察表明,中醫(yī)從風論治,自擬祛風止咳湯加減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J]. 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04-107.
[2]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9, 32(6):407-413.
[3] 李 姍. 風咳方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觀察[D].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2.
[4] 鐘正賢, 周桂芬. 廣西前胡提取物的藥理研究[J]. 中草藥, 1998, 29(9): 618-620.
[5] 吳葆金. 蟬蛻醇提取物中樞藥理作用的研究[J]. 中草藥,1986,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