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程
摘 要:民族聲樂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民族聲樂審美特征的過程中,結合民族聲樂的概念和界定,通過對民族聲樂美的本質和民族聲樂美的特征的論述,總結和研究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讓人們體會到了民族聲樂意蘊美,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精魂,弘揚民族聲樂文化,更好地將民族聲樂藝術繼續(xù)傳承下去。
關鍵詞:民族聲樂 審美特征 聲樂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概述
從廣義角度來看,中國的民族聲樂分為三大類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即傳統(tǒng)戲劇演唱、曲藝說唱、民間民歌演唱,又有人把民族聲樂分為民歌、說唱、戲曲和民族新唱法四大類;從狹義角度來看,民族聲樂藝術就是指人們通常所認為的現代“民族演唱”。民族聲樂傳承了傳統(tǒng)的戲曲、曲藝說唱、民歌演唱的方法,又融入了西洋美聲唱法的演唱和發(fā)聲技巧。
隨著時代腳步的變遷,現在的民族唱法不僅僅是民族和美聲的融合,還表現了民族和通俗的貫通,注入了新時代的藝術內容,迎合了當代人們對藝術的審美需求。充分體現中西合璧的科學性與時代感,拓寬了民族聲樂的演唱套路,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在不失民族唱法風格的基礎上,使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技法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二、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的具體特征
1.民族聲樂演唱具有雅俗性
表演者受到社會環(huán)境、文化、生活閱歷以及民族習俗的影響,其對歌曲反映出的現實內容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和體驗,在表演過程中會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意蘊。一首聲樂作品經過不同表演者的演唱會演變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魅力,但其演唱的情感和內涵都是真實的,這種真實的表演給人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審美感受。
民族聲樂表演的雅俗性,不能單指于表演者的身份,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否表現生活。它所表現的美不能只是那些專業(yè)歌唱家所表演的出來的“雅”的美,它也需要來源于民間的普通歌手的“俗”的美。只有“雅俗共存”,才能做到“雅俗共賞”。
2.民族聲樂演唱具有時代性
聲樂藝術演唱都具有其獨特的時代性。聲樂藝術演唱隨著人們的思想、審美、價值觀念變化而變化。民族聲樂演唱的時代特性是對聲樂作品的一種承載和延伸,也逐漸隨之審美的變更對以往的作品產生一定的影響。民族聲樂演唱時代使得演唱者們肩負著承載歷史的責任,演唱者希望通過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和演唱技能,以及自身對社會的感知將民族聲樂藝術的歷史精神、民族精神演繹給觀者,使得其思想、精神得以延伸和發(fā)展。
3.民族聲樂演唱具有創(chuàng)造性
民族聲樂的演唱是通過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的再次深入理解,依據作品的主題來將歌曲轉化為現實藝術聲響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個人對聲樂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其以人的主觀認知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基礎,是人處于高度積極狀態(tài)下,人的體力和智力發(fā)展的活動和高水平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又與演唱者的藝術素養(yǎng)、感知能力、表達能力等各種心理品質及個性特點有著必然聯(lián)系。演唱者因其個性差異,在演唱過程中會因不同的歷史和社會因素、個人對生活的體驗而有所變化。
三、我國民族聲樂美的本質
1.體現民族的品格美
民族聲樂充分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作品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品質?!短K武牧羊》是一支典型能夠體現和表達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民歌,傳唱于廣大勞動人民之中。這是一首古代優(yōu)秀的學堂樂歌,反映出我國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要通過富國強民來抵御外侵的滿腔愛國之情。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產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許多愛國人士義憤填膺,不斷同敵人進行英勇斗爭。這首歌從歷史角度來,歌頌蘇武的 “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民族氣節(jié),將他那滿腔的愛國精神傳頌于大眾的內心之中,使得人們精神上深受鼓舞。
2.體現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美
從音樂形式和內涵方面來看,音樂的內容和形式都是音樂美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式的美表現于旋律的巧妙變換之中,內容的美表現于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之中。缺少了其中一種美,就使得民族聲樂整體美無法體現出來。如歌曲《珊瑚頌》中通過“一樹紅花照碧?!钡拿鑼?,歌頌了女主人有著堅定的革命信仰、頑強的斗爭精神。歌曲的旋律起伏變化,使得人們能夠親身感受到大海的潮漲潮落。從這首歌曲中我們可以看得到形式的美、內容的美,思想的美、意境的美。
3.體現主客觀的融合美
“人類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美”,這是馬克思關于勞動美的觀點。通過民族聲樂詞作家和曲作家的主觀勞動,創(chuàng)造了民族聲樂的美,這是音樂家的勞動和他們創(chuàng)造的美。作詞者在歌曲進行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將許多豐富的內容、描繪性的色彩、深刻的情感加入于歌詞之中,集中體現了作詞者對客觀現實的感受和認知。這一創(chuàng)作過程不只是有其思想性、概念性,更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性、形象性。曲作者的主觀認知和感受也來源于這樣一個“客觀現實”之中,他要使聲樂藝術的思想性和概念性在運動中求得發(fā)展、變化和深化,并使之不斷升華,體現著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結合。
四、我國民族聲樂美的特征
1.民族聲樂的聲音美
聲音講究有明亮清澈、圓潤柔和的音色,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控制氣息;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歌唱,喉頭位置相對穩(wěn)定和喉嚨的放松打開,使聲音和氣息流通順暢;有充分的頭腔共鳴和渾厚結實的音量。歷史上宗教音樂的“梵音”、江南一代的“纖婉為工”,曲調艷逸婉轉,在北方則“單調雄遠”,曲調樸實,聲音較高亢。再如高山牧區(qū)的演唱,聲音高亢嘹亮,像青海的“花兒”,陜北的“信天游”,草原的“牧歌”等,這些都是地道的民族民間的聲音,有著其獨特的地方聲音的美。
2.民族聲樂的音樂美
民族聲樂的音樂美,就美在其音樂的語言具有特殊的品味。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著其民族特點的民歌。如蒙古族的“長調”音樂,旋律時而高亢嘹亮,時而婉轉起伏幽長。從其音樂中使我們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勇敢,豪放的性格。有如藏族的民歌,曲聲委婉動聽,旋律使人蕩氣回腸,似乎看到了布達拉宮的雄偉,看到了高原的偉岸。再如維吾爾族的歌曲,音樂既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又不失幽默滑稽的味道,使人立刻感到充滿了朝氣和活力。這些例子足以見得我國民族聲樂的音樂旋律多樣,獨具匠心的音樂美更是豐富多變。
3.民族聲樂的語言美
我國民族聲樂的語言美正是美在其表達了不同的民族,因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及個性心理的不同所要表達的情感。它美在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保持了語言文化的個性差異。如《我愛你中國》的歌詞,“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我愛你碧波滾滾的南海,我愛你白雪飄飄的北國,我愛你森林無邊,我愛你群山巍峨,我愛你淙淙的小河,蕩著青波滋潤著我的心窩”。從這首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歌詞親切質樸,運用了一連串的重疊句和排比句,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深深的眷戀。這首歌詞激發(fā)了廣大人民,特別是海外僑胞的愛國熱情和興國壯志。從這首詩詞的排偶、和諧、重疊體現出文學語言的美之所在。
4.民族聲樂的情感美
一首民族歌曲的情感體驗要經過分析歌曲入手,既有感性的認識,又有理性的分析,在實踐中使歌曲不斷加深認識有感而唱,以情動人。如,由郭淑珍演唱的歌曲《黃河怨》,她把這首歌曲分析的很細,一句一句細心琢磨,使每一句話都表達得淋漓盡致。如在唱“風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閃!使人們好像看見真實的事物,輕柔哀婉,無限動人”。在唱到“孩子啊,你死得這樣慘!”她情意表達萬分悲切,每一聲都包含著無限的血淚仇怨。使很多聽眾都被她的歌聲打動,情感也隨之起伏。這就是情感美的體現,這就是民族聲樂美的真實展現。
五、我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
1.審美的即時性與遷延性
民族聲樂審美特征具有即時性和遷延性。民族聲樂的即時性是指人們在對聲樂作品審美過程中立即產生的一種反應,其具有直接性的特征。當我們在欣賞歌曲時,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歌曲的藝術魅力,甚至在我們還未能聽得清它的詞句,來不及思考它的主題和內涵時,就已經被它的優(yōu)美的旋律和令人心跳的節(jié)奏所吸引,因此這種即時性的審美反映是客觀存在的。即時性是民族聲樂的遷延性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得直觀感覺,是聲樂審美活動的開端,屬于“情趣”欣賞的階段,其中“情”是指欣賞者初步的情感認知,而“趣”是指欣賞者在欣賞過程所產生的樂趣。
所謂的遷延性是指審美過程的一種延續(xù),它有著連續(xù)性的特點。就作品的審美感受而言,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人們對它的感受,相反會更加的讓人細細品味。由此可見,民族聲樂審美既有即時性的特征,又有著遷延性的特征,二者有著開始初步感受和繼續(xù)發(fā)展變化的階段體會。
2.審美的感性與理性的關系
民族聲樂的審美活動主要體現的是審美主體的心理,民族聲樂審美活動的開始是給人以感性上的體驗。在民族聲樂審美中,感性和理性的關系在相互綜合和轉化,它們是緊密相伴、相輔相成的。
一方面,感性影響著理性,理性驗證著感性。民族聲樂作品中,音樂與歌詞所表達的內容,具有著明確的具體性的特征,因此對其作品的欣賞理解和欣賞也就表現的相對直接。然而就歌曲本身的情感內涵和社會意義上的理解,以及對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產生的重要作用則是需要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的。另一方面,只有把理性的認識,真正融入于對歌曲的感性體驗中,才能使歌曲的欣賞達到深刻的高級階段。民族聲樂欣賞,是一個逐步提高的一個過程,在欣賞的初級階段包含初級的理性認識,在欣賞的高級階段更是至始至終離不開感性的體驗,否則也就不能稱其為欣賞。因此二者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作用,互為影響,相輔相成以達到民族聲樂審美的最高境界。
3.審美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民族聲樂的審美主體是指藝術美的接受者,而其審美的客體是指藝術美的載體。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相互關系,是一種積極的主體創(chuàng)造和欣賞的活動,其中聲樂審美客體離不開聲樂審美主體——人的欣賞,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依存。
作為客體的聲樂作品而言,它既有著藝術形象的完整性和生動性,同時又有著作品的主創(chuàng)人員主觀意識的主體性和思想性。民族聲樂作品是集歌詞和音樂創(chuàng)作為一身的綜合體。在歌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即人和事物的形象都要在歌詞中完整展示,有著詞作者的主觀意識的主體性。而曲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旋律要時刻把握詞作者的形象描繪,因此他的創(chuàng)作受到歌詞的限定和制約。但同時他又是把歌詞這一主體變?yōu)樗目腕w進行加工,使其融入曲作家的主觀因素,從而使聲樂藝術作品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在聲樂作品的欣賞活動中,審美主體通過作品所體驗到的不單單是人或事物的客觀認識,同時也包含了主觀創(chuàng)作人員的內心、思想及他們所要表達的感受。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精髓,它生長于中華大地,是中華兒女在漫長的歌唱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探討和挖掘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對繼承和發(fā)展民族聲樂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華夏民族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伍國棟.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tǒng)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楊春發(fā).中國民歌演唱風格的美學支點[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4(2).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