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巖,殷沿瀅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腓神經(jīng)損傷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周圍神經(jīng)疾病,多因外傷、缺血或壓迫所致。腓總神經(jīng)繞行腓骨頸處,位置表淺,且與骨膜緊貼,故此處極易因壓迫或牽拉而受損[1]。主要表現(xiàn)為足下垂、踝及足趾不能背伸及外翻、小腿外側及足背部皮膚感覺障礙等。目前尚無特效的康復治療方法,而中醫(yī)在這方面卻有一定優(yōu)勢。80年代以來,低頻脈沖電療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低頻脈沖輸入的電流刺激神經(jīng)肌肉,通過直流電引起細胞滲透性、興奮性等一系列變化。低頻脈沖電刺激直接對神經(jīng)細胞作用以達到功能鍛煉、恢復作用[3]。本研究旨在討論低頻電刺激屈伸交替法對腓總神經(jīng)損傷后運動功能的影響。
本研究所選擇60名患者均來自于2011年6月~2013年5月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針灸三病房及門診,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7~60天。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損傷原因、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①經(jīng)肌電圖提示有腓神經(jīng)損傷;②肌力為0~3級患者;③已排除其他致傷因素(如骨折、腫瘤壓迫等引起)后,需要康復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不愿意接受訓練者;②合并或伴有嚴重心腦疾病患者;③失語患者。
受試者均給予基礎治療:肌肉注射神經(jīng)生長因子(商品名:金路捷,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30415098),日1次;口服彌可保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30123A]、維生素B12片(上海信誼九福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30108E),日3次。給予針刺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解溪針刺得氣后留針通電30 min,日1次。并使患肢保持中立位,防止畸形發(fā)生。
給予運動療法治療包括:下肢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訓練、助力運動、主動運動、踝背伸、足趾伸展訓練,肌力訓練,運動控制訓練。日1次,每周5次,2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①在低頻電刺激脈沖波型為斷續(xù)波、脈沖頻率為50 Hz的條件下,給予低頻電刺激治療,刺激方式為屈伸肌交替刺激(足背伸6 s,休息2 s,足外翻并跖屈6 s);刺激部位為肌肉運動點。②操作步驟:受試者取仰臥位(墊高頭背部),充分暴露患側肢體并使之處于中立位,室溫25℃左右,皮膚準備酒精棉球局部常規(guī)消毒。將一組電極片分別放置于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運動點,引出足外翻并跖屈動作;另一組電極片分別放置于趾長伸肌和踇長伸肌運動點,引出足背伸動作,電極放置與刺激肌肉纖維的長軸方向平行。可以用手指施加一定的壓力,必要時可向周圍稍微移動電極,尋找最佳刺激部位,但不能超過0.5 cm。電刺激強度以引出動作并患者能耐受為度,治療時間為30 min。日1次,每周5次,2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①療效標準:基本治愈:下肢活動正常,肌力達到5級;有效:下肢活動基本正常,運動后可感覺力量不足或肌力為4級者;無效:癥狀未見改變。②采用運動功能恢復等級評定[4]。
采用SPSS軟件,于治療前后對每組患者不同動作的得分進行配對t檢驗。
3.3.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對比
3.3.2 兩組治療對運動功能恢復等級評分的影響見表2。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2 兩組治療對運動功能恢復等級評分的影響
低頻電刺激屈伸交替療法能增強肌肉的收縮能力,協(xié)調主動肌群和拮抗肌群的舒縮能力,有效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降低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通過刺激周圍神經(jīng)及肌肉的突觸前膜對肌梭反射的抑制作用,達到抑制痙攣或提高患側肌力、防止關節(jié)攣縮、增加被動活動范圍和誘發(fā)主動運動的作用[5]。
[1]王維治,羅祖明.神經(jīng)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61
[2]陳景藻.現(xiàn)代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92
[3]郭友華,燕鐵斌.低頻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8):507 -508
[4]南登菎.康復醫(yī)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88
[5]王東巖,王偉,王巖.低頻電刺激屈伸交替法對卒中后腕手功能重建的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09,26(2):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