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桂杰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強調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應運而生,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落實到課堂實踐,也就是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本課程的核心。課程的突出特點及任務不在于傳授某一方面的知識,而在于價值觀念的確立、態(tài)度的改變,以及道德信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同時借助于多種形式和途徑達到提高道德認知、發(fā)展道德思維能力、陶冶道德情感的目的。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悉心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學生思維,以謀求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創(chuàng)設兩難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道德判斷能力
1.辯證看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倡導新的教學方式,即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應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或合作學習,提高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指導道德實踐,“道德兩難”情境討論法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受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的啟發(fā),我發(fā)現(xiàn)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設置兩難問題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內心認知沖突,觸動原有的認知心理結構,讓學生思考、辨別、選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
例如: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第三課第三框《讓生命之花綻放》,師生談到了珍愛生命,肯定生命,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放棄生的希望,并延續(xù)生命的價值。這時,我設計了一個道德兩難情境: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犧牲了生命,譚老師算不算珍愛生命?面對問題,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認為是珍愛生命的一方論述:譚老師救了四個學生,四個學生將來能為國家、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從長遠意義說,實現(xiàn)了更大的生命價值;認為不珍愛生命的一方論述:譚老師沒有珍愛自己的生命,譚老師也有家人,有事業(yè),他的離開會給親人和學校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并不能說他珍愛生命。面對學生在道德認知上的分歧,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中不同職業(yè)領域應遵循的職業(yè)道德,醫(yī)生、警察、教師……學生領悟了其中的道理,最后,我在屏幕中出示這樣一段話:當生命遭遇民族大義、道德、職責時,我們要……每個人對國家、社會和他人都有價值。在肯定自己的價值,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應該肯定他人的價值、尊重他人的生命。
再如,網(wǎng)絡游戲、虛擬空間的交流,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歡,他們都有自己的QQ,有自己的網(wǎng)上好友,認為在網(wǎng)絡游戲與交流中,他們有成功感、有神秘感,不被約束,隨性而為,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教師、家長、社會都把網(wǎng)絡游戲、網(wǎng)上交友視為洪水猛獸,努力去制止。到底網(wǎng)絡游戲、交友該不該,學生的內心很困惑。我利用八年級上冊第六課《享受健康網(wǎng)絡的交往》這一課題,設計了網(wǎng)絡交友(網(wǎng)絡游戲)利與弊的辯論,有效地解決了此類困惑。像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內心需要的兩難問題設置,能極大激發(fā)學生探索、討論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在思辯中學會了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問題,拓展了思維,加深了認識。
2.形成道德信念
真正的道德認知應包括領會道德知識,進行道德評價,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知識領會是學生具備道德認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體的行為準則以及為什么要實行這一準則。但道德認知還涉及受教育者對這些知識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問題。正因如此,在培養(yǎng)道德認知時還必須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并在評價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道德信念。
美國學者布萊特經過長期研究認為,青少年兒童通過對假設的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為此,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兩難問題情境,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能經常運用自己的道德知識進行道德分析和判斷,能使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從膚淺到深刻不斷發(fā)展,并最終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在執(zhí)教人教版七下第三課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從法律角度認識到自立的必要性,我設計了一個辯題:子女上大學的費用應不應當由父母來支付。學生通過辯論,了解到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沒有權利要求父母付給撫養(yǎng)教育費。教師這時候又提出新的問題:“學費問題到底怎么解決?難道父母能不再給孩子生活費嗎?”學生經過再次討論,意識到大學生的學費可以通過勤工儉學、爭取獎學金、助學貸款等多種方式來獲得,學費獲得的過程就是大學生自立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學生在思辯中提升了自立能力,從而領會到自己的事情應自己負責,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判斷。
創(chuàng)設生活化課堂,拓展學生思維視角
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最新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不斷擴大學生的視野,不斷用新知識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課堂內容要向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開放,設計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實效性。例如,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使人們的生產、學習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也使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21世紀,我國最緊缺的人才是信息、金融、法律、現(xiàn)代管理、生物技術、環(huán)保技術等,特別是跨領域、跨行業(yè)、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有教育專家指出,新世紀的中國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外,還強調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探究、有效學習,注意培養(yǎng)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意識。21世紀,中國教育要努力造就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
針對上述信息,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請你利用上述信息,運用所學知識擬一份“優(yōu)秀中學生”評價標準,它應包括哪些方面?(2)為適應新世紀人才的需求,你準備培養(yǎng)自己哪方面的能力?(3)請你設計一條宣傳廣告語,以展示21世紀中國中學生的風采。(4)請你舉出兩個由于科技進步,改變了你家或所在地生產、生活方式的例子。(5)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你將怎樣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生活?
上述問題是以時事材料為背景而設計的開放性教學目標,有顯性的、近期的、單一的,也有隱性的、長期的、綜合的教學目標,從而活躍了學生思維,這正是新課標理念的體現(xiàn)。
再如,在教初三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時,要求學生能正確理解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并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墒浅踔猩鷮Νh(huán)保和經濟發(fā)展狀況僅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如何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一個難題。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課本內容,我們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話題,從小處入手來理解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關系的大問題,利用書本現(xiàn)有材料:一棵50年樹齡的樹所具有的生態(tài)價值,與如果它被砍伐,制成一次性筷子的價值比較設置討論問題:我國作為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國,是得大于失,還是失大于得?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得出環(huán)境保護與經濟發(fā)展可能會發(fā)生沖突,要尋求兩者均衡發(fā)展的結論,理清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
開展有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開放而科學的評價機制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傳統(tǒng)的一卷定乾坤的評價方式存在許多弊端,尤其是考試成績與行為舉止脫節(jié),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不能以單一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品行,期末考試的成績只能是評價學生的一種方式,學生的上課表現(xiàn),課外活動情況,平時的言行,學習習慣,對父母、長輩、他人的態(tài)度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一個學生的品行。因此,評價學生的標準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在考試上,也要盡量突破試題答案的單一性,探索開放性試題,力求在答案要求和設計上增加多樣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獨立思考。例如,我們可采用開放式命題,結合時事熱點和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不要給學生局限范圍、規(guī)定方向,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答案的擬定堅持“源于教材,活于教材”的原則,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滲透于組織答案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中。
在考查尊重、平等的內容中,我設置了學生生活實際中遇到的情境:在校園里,你見到校長……在樓道里,你見到老師……在操場上,你見到正在打掃衛(wèi)生的清潔工……在校門口,你見到正在站崗的保安……捫心自問,你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平等嗎?
早上,你穿著干凈的校服,背著新買的書包在擁擠的地鐵站等地鐵,這時候,車門打開了,你發(fā)現(xiàn),面對著你的車廂塞滿了民工,他們衣著骯臟,身上散發(fā)著陣陣汗臭,腳底下也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工具,這時候……你還是上車了,身邊幾個人開始捂住鼻子,嘴里對民工沒完沒了的抱怨……依據(jù)情境,請學生書寫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考查方式,可以讓學生說真話,把學到的內容自覺應用到生活實際,在真實的世界中看到了自我,思考了人生,最終達到了促進學生道德認知及道德思維水平提高的目的。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