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玉艷
英語作為一門長線的語言類學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呈現(xiàn)出它自身的一些獨特的學科要求,如,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背誦記憶單詞、短語、語法知識,熟讀大量的英文文章,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這些特點常常引導英語教師要求學生去花費大量的課內(nèi)、課外時間去記憶練習,我們認為這樣做了之后,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英語素養(yǎng)會得到提高。然而事實卻與人們的期望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讓人不得不感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英語素養(yǎng)不僅沒有得到提高,我們的做法常常還導致學生出現(xiàn)對英語的厭學情緒。
這種情況是出人意料的,也往往是讓人想不通的,但如果我們深思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造成這樣的結(jié)果是由于我們的要求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作為老師的我們會因為英語學科的特點而采用長時間、大容量、高強度、不間斷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英語,我們常常會想:既然我們?nèi)鄙俪渥愕耐獠凯h(huán)境,那么就必須要用長時間、大容量、高強度、不間斷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完善。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是高耗并且低效的,我們的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是卻在無形中違背了教學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
長時間、大容量、高強度、不間斷的訓練是“張”有余而“弛”不足,這種“張”有余而“弛”不足的方式是違背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試想一下,學生長時間處于一種壓力下或緊張的狀態(tài)中,他能快樂嗎?不崩潰已經(jīng)不錯了,對所學的東西產(chǎn)生厭倦自然也就不足為奇,因為他覺得這是不快樂、長生痛苦的根源。學習的主體都厭學了,那又從何談起效率,效果就更不用談了。
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必須進行變革,古人不是講過“窮則變,變則通”嗎?只有變革了,才會“道路”通暢,提高效率,增強效果。變革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做到張弛結(jié)合,讓學生學習既要緊張有序,又要放松快樂,只有張弛結(jié)合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才能有效率,學習的效果才能好。
李大釗曾經(jīng)說過“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zhèn)€痛快”,這句話不就從側(cè)面告訴我們張弛結(jié)合的必要性嗎?長時間做一件事會產(chǎn)生疲勞倦怠,而疲勞倦怠是效率的大敵。我們很多人都知道1979年5月25日一架滿載乘客的美國航空公司的DG-10型三引擎巨型噴氣客機連接引擎和機翼的螺栓因金屬疲勞而墜毀,從而造成巨大損失的故事,試想一下,連我們通常印象中無堅不摧的金屬都會因為疲勞而斷毀,何況我們血肉之軀的人呢?
只有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任務布置做到既要“緊張”又要“松弛”,才能讓學生不至于產(chǎn)生學習疲勞倦怠,才能讓他們精神煥發(fā),只有這樣,他們的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學習效果才會得到保障。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只“張”不“弛”,自然也不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張馳結(jié)合,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增強效果。文武之道,就在一張一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