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紅
在《讀者》雜志上曾經看到,中國國民的年平均閱讀率僅為4本,為非常低的位置??吹竭@一結果,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覺到這是個很難受的問題。是因為書貴,還是沒時間讀,還是沒地方讀?學生不閱讀大概是沒有時間吧!
清晨、課間、飯后、放學后,操場上、課桌前、校園的角角落落,學生看書、讀書的身影比比皆是。然而細看,讀的內容是什么呢?英語書、語文書、英語單詞,當然還有一些學生在讀穿越小說。再看看我們的作息時間表,早上六點半開始上早自習,晚上自習結束后就已經九點半了。再看看我們的作業(yè),每天至少上四五個學科的課,每個教師布置些作業(yè)至少兩頁。再看看我們的高考,孩子的分數就是家長的期盼,就是教師的成果,就是孩子們的夢想。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還有時間去閱讀那些經典著作嗎?還有時間進行所謂的課外閱讀嗎?有人說,時間擠擠總是有的,但是學生的健康誰來負責?
書籍是人類的朋友。知識就是力量。自從有了書籍,便有了閱讀。閱讀意味著我們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意味著我們的心靈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個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著我們能夠體驗到今生無緣親歷的許許多多浪漫奇異、驚心動魄的生活……而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青少年學生,閱讀的作用尤其重要。因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借之于各種方式,表達了人類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基本準則,如正直、勇敢、忠誠、互助等,也表達了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如母愛、愛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對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心靈,幫助他們抵御世俗的種種侵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從中體驗到什么叫“神圣”“崇高”“博大”“尊嚴”,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對于學生來說,這種體驗最初往往來自書籍,而不是來自生活。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的啟蒙往往是由閱讀開始的。這種啟蒙猶如一束來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照亮人的靈魂。而只有當他有了這種體驗之后,他才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和追求這些東西。這便是錢理群先生所說的“打下精神的底子”,這也是閱讀之于人的最深層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個教師,我多么希望在新課標改革的風向標指引下,給學生一個對正確閱讀的認知。還給我們的學生以閱讀的時間,讓他們在經典著作的影響下認識到知識的重要,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