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
2012年初,我校與北京教育學院合作,成為北京市中小學校本研修與整校推進培訓項目的第一所基地校。校本研修與整校推進培訓項目的主題是“研究真問題”與“真的做研究”,提高學校校本研修的實效性,推進學校整體發(fā)展。歷時一年的深度研究,在追求卓越的“自發(fā)展”道路上,我們收獲了18個研究主題、12節(jié)研究課、12份課例研究報告,更重要的是收獲了“自發(fā)展”的能力。
規(guī)范校本研修的方法
研究初期,我們并不十分清楚進行規(guī)范的校本研修的具體方法。在北京教育學院指導教師的帶領下,教師們逐漸明白,規(guī)范的校本研修強調嚴謹的調研工具設計、嚴格的數據統計分析、精細的研究計劃制定、如實的研討記錄,等等。
在指導教師的陪同與協助下,我們溫習并更新了有關語文、數學學科本質和學生研究的專業(yè)知識,熟悉了從教材解讀、學情調研、教學設計,到課堂觀察、持續(xù)改進、課后反思的研究流程,實踐了文獻閱讀、設計工具、分析數據等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聚焦主題、重視證據、持續(xù)反思、落筆沉淀等研究意識。尤其是對“真問題”,我們有了深刻的認識。二年級語文組長沈宏玲老師說:“經歷了學情調研貫穿始終的校本研修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驚喜于發(fā)現了‘真問題,感嘆于‘真問題的可貴。我們每一個人都漸漸踏上了一條探索之路,一條教師研修之路,一條提升自己專業(yè)發(fā)展之路?!?/p>
自覺的反思習慣與證據意識
經歷了課例研究的磨煉,語文、數學兩大學科各教研組的研究氣氛更濃了,教師們的研究意識也增強了。大家不再僅僅滿足于經驗的豐富,而是更自覺地追求經驗背后的理論依據,更自覺地、隨時隨地積累“證據”,養(yǎng)成了拿“證據”說話的習慣。
語文教研組的教師們這樣說:“我們不再忽視文本解讀中的小問題,而是敏感地捕捉教學中的‘證據。在課上,我們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第一時間記錄下來,學生的每一次作業(yè)與考試成為我們分析與思考的有力證據,這樣的研究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更多的壓力,但是我們樂在其中。”
行為變化的背后是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也因為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教師深切地感受到研究其實可以無處不在,理論原來如此生動可感。
指向“自發(fā)展”的管理思路與做事風格
在校本研修項目推進過程中,北京教育學院指導團隊新穎的管理思路和務實的做事風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改變著我們。
把舞臺交給教師,激發(fā)他們的潛能,是項目指導團隊秉持的理念。在語文教研組的活動中,每一次的主持與點評均由六位教研組長輪流擔當,每一次都有一位教師做好書推薦。無論是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他們的專業(yè)熱情都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在數學學科的活動中,在指導團隊與學校骨干教師的帶領下,一批年輕的教師們站上了課例研究展示、匯報的舞臺。校本研修的培訓項目,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的“自發(fā)展”得力于骨干教師的成長,更扎根于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自發(fā)展”之中。
為期一年的校本研修也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教研組長的重要性。組長們不僅僅是上傳下達諸多行政事務的“傳聲筒”,更是教學研究的專業(yè)領導者。我們要努力把教研組長培養(yǎng)成校長的“教學專業(yè)替身”。在“1+1+n”的研修共同體中,一位指導教師跟進一個教研組。一年級語文組長宋春艷老師在研修總結中說:“在這一個學期中,老師們除了教研還要做很多教育教學方面的事情,難免出現急躁情緒,說泄氣的話。作為組長,我除了發(fā)揮組織協調引領的作用,還要做好組員的思想工作。我每天用積極的心態(tài)影響大家,關心每個組員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創(chuàng)設輕松的工作氛圍,力求讓大家認真、愉快地完成各項任務?!蓖ㄟ^一年的磨礪,我校語文、數學12位教研組長得到了極好的鍛煉,專業(yè)領導力得到了提升。
經歷了校本研修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心中要有人——尊重每一位教師,為了教師的發(fā)展;知道了心中要有事——明晰做事的方法,學會籌劃;知道了做事要有心——態(tài)度決定一切,用心做事,收獲頗豐。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