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遠
摘 要:歷史教學中的一些重要的時間、事件、人物、情節(jié)還是需要學生記憶的,但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我在教學主要讓學生從基礎知識的實用方面入手、不要“照本宣科”、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尋找正確的記憶方法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巧妙記憶歷史。
關鍵詞:歷史知識;歷史事件;記憶
讀史必須讀人,讀人必須讀心。歷史就是已經發(fā)生了的值得記憶和需要記憶的東西,學好歷史的前提關鍵是記憶。如何能在比較少的時間里熟練記憶有關歷史知識?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歷史知識入手
現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多為兩個方面:一是被歷史對現實的借鑒價值所吸引,二是關注知識本身對于考試的價值。因此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重要,注意力就集中,教師講述課文時,學生的興趣就提高了,記憶力水平也能相應提高。在教學人教版中學歷史課本《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一課時,由于學生對中國政府從武力方式到和平解決港澳臺地區(qū),充滿著較多的疑問,于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播放詩詞《國殤》,隨著悲哀的樂曲和深沉配音,學生很快明白過來了——炎黃子孫,兩岸同根。課堂教學中,我也很快地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接著我再引領學生走進歷史課本:一國兩制的構想、提出、解決方案、實施情況及歷史意義,由于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再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很好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內容。
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正史和野史”
我們現在的許多歷史教師在教學歷史課堂中,依然是照本宣科,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在課堂上常常給學生補充一些與課堂緊密關聯(lián)的課外知識。在教學人教版中學歷史的中國近現代史《張學良東北易幟》這一課時,我先簡單向學生說:“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史學界對張學良東北的研究尚不全面;現在我請同學們和我一起探究張學良在東北的歷史?!苯又?,我出示課件介紹補充了張學良戎馬一生的許多事跡。通過這些課外知識的補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在理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記憶
如何引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呢?在教學實際中,我一直跟學生說,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必須做到在教學中重點突出,抓住關鍵,解決難點。
如,在教學人教版中學歷史《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我將新文化運動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內容,前部分中,我讓幾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品表演——德先生、賽先生與孔乙己、阿Q的對話。
這一課的后部分中,我讓學生觀看電影《開國大典》,隨著播音員朗誦《共產黨宣言》,畫面出現了學生久仰大名的共產黨前輩及著作,學生逐步明白了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傳播到中國的。
這樣一來,由于我在課堂教學中將歷史教材簡潔化了,由于直觀形象,比我平時干巴巴的講解生動,課堂上我同時要求學生將觀看視頻的體會用簡潔的語言寫在黑板上,這樣一來,學生在這堂課中,他們只是緊扣板書上的重點字詞進行記憶,減少他們大量學習的壓力,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之,學習歷史的記憶方法多種多樣。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常常運用各種記憶方法引導學生準確記憶歷史知識。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積極探尋快捷可取的記憶方法,同時多鼓勵、多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適合自己學習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