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聞侵權的表現(xiàn)與預防

        2014-07-24 17:21:23賈守輝
        新聞前哨 2014年3期
        關鍵詞:名譽權

        賈守輝

        一、新聞侵權的概念

        所謂新聞侵權,是指行為人通過新聞媒體(包括通訊社、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公共新聞網(wǎng)站等)向社會公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情況雖然真實但屬于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從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后果的行為。包括侵犯他人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榮譽權等。在實踐中,最常見的新聞侵權是侵犯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

        二、新聞報道侵害名譽權

        名譽是什么?名譽是指對特定人的社會評價,包括對特定人的品行、思想、道德、才干、作用等方面的評價,名譽集中體現(xiàn)了人格尊嚴。

        名譽權又是什么?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享有應該受到的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損害這種公正評價的權利。

        新聞侵害名譽權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失實、侮辱。

        先談一下“失實”。

        (一)主體失實。

        1.說某個村子里有一個叫廉憲忠的村民,他因為涉嫌搶劫,被警察帶走了。有記者寫了報道,但是把名字搞錯了,說是廉志忠被警察帶走了,而那個村子里確實有一個叫廉志忠的人,于是廉志忠就被別人懷疑了,說他不是被警察帶走了嗎?怎么又回來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大家議論紛紛。廉志忠感到自己的名譽受到了很大的損害,無辜受到了別人的懷疑,于是起訴到法院,媒體承擔了侵權責任。

        2.有報紙刊登報道,說吉林市的某機關在開展某項評優(yōu)活動,老百姓只要花15塊錢便可以買一個牌子掛在自己家門口,表示自己是“某某模范戶”。這個報道主要是批評有關機關搞形式主義,但是吉林市的相關政府機關查遍了自己所轄地區(qū),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情形,便來找媒體交涉。事實是怎么回事呢?記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把“吉林長春市”中的“長春”兩個字給丟掉了,就變成了“吉林市”,這就張冠李戴了。于是,吉林市的相關機關就把有關作者和三家媒體都告上了法庭,數(shù)被告一共賠償原告經(jīng)濟損失萬余元。

        3.我國著名的體操運動員劉璇,大家都很喜歡她,有一個媒體就去采訪她的母親,寫了一篇專訪,并配發(fā)了一張照片,注明說這個照片上就是劉璇的母親和父親。然而,劉璇的母親不干了,為什么呢?因為和她一起合影的那個男人并不是劉璇的父親,這給劉璇的母親帶來了很多麻煩,她要去給許多人做解釋。于是提起訴訟,要求媒體承擔侵權責任,并且賠償精神損失。這就是媒體亂點鴛鴦譜了。

        (二)內容失實

        1.著名詩人郭小川(《甘蔗林—青紗帳》的作者)已經(jīng)去世了,有作者給他編故事。講什么呢?說1969年春,郭小川來到湖北咸寧市五七干校,因其妻含冤去世,內心十分苦悶,自從與干校賣飯票的少女某某相識以后,兩個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相互照顧、相依為命等,而且報道還說有文化界的某名人可以見證這件事。然而事實又是什么樣呢?事實是,郭小川的夫人當時還健在!這樣的報道被廣為轉載,郭小川的近親屬包括他的夫人、子女向法院起訴作者和媒體,一審獲得賠償16萬元。這就屬于完全失實的情況。

        2.李谷一訴河南南陽《生平周報》的記者康生武,這個案件中涉案的報道,一共報道了有關的事實是十件,但是經(jīng)過法院的審理,認定其中的八件事是子虛烏有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屬于是大部分失實了。

        3.一個報道可能會寫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但是有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可能會受到侵害。例如因原襄樊市市委書記孫楚寅涉嫌貪腐一案,襄樊市被查處的處級以上干部數(shù)十人,《南方周末》、《鳳凰周刊》對此案做了跟蹤報道,并刊發(fā)了題為《襄樊官場》的文章,文章中稱:“原襄樊市公安局局長柳維志因經(jīng)濟問題被免職”。而事實是,柳維志屬正常的工作調動,調往市委政法委任副書記?!赌戏街苣?、《鳳凰周刊》因報道失實承擔了侵權的相應責任。

        (三)結論失實。

        有一個案例發(fā)生在沈陽,當時沈陽有一對年輕的男女,他們因為賭博輸了很多的錢,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便吃了一種安眠藥自殺,所幸的是這兩人都沒有死。媒體知道了這個事情以后,做了一個社會新聞,大意是說:假藥好厲害呀,你看看,有人想自殺,吃了它都死不了。但是,事實是什么呢?事實是這一種由河南省駐馬店市的一家藥廠生產(chǎn)的安眠藥,是從國外引進的新藥,這種藥的毒性非常低,它的致死量是同時服用50瓶才可能會有一半人死亡。媒體的結論是吃了假藥救了人命,而事實應該是吃了一種好藥救了人命。然而,媒體的報道卻給這個企業(y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為當年全國春季藥品訂貨會正好在沈陽舉行,由于這篇報道的影響,藥企的藥品推銷計劃遭到慘敗,所以這個官司就非打不可了。訴訟的結果是在多方的努力下,兩家刊登報道的媒體分別承擔了侵權責任,賠償這家藥廠30萬元和35萬元。

        (四)報道內容無法證實

        有某記者在報紙上發(fā)了篇報道說在某個村子里有三兄弟共妻,該三兄弟一起起訴到法院,質問媒體憑什么說我們共妻?媒體說,這是我們采訪婦聯(lián)時聽說的。婦聯(lián)又是聽誰說的呢?婦聯(lián)說是聽那個女的哭訴的。這個女的又是一個利害關系人,有沒有其它的證據(jù)可以佐證呢?又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判決媒體未盡核實之責,構成侵權。

        以上所說的這些情況都屬于報道失實。

        接下來談一談什么是“侮辱”。

        人格尊嚴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相當?shù)囊粋€階段,我們對于人權這個概念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但是,人格尊嚴從來都是作為人權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出現(xiàn)的。我國政府已經(jīng)宣布加入兩個國際人權公約,此外,十六大也已經(jīng)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了政治報告,這就表明,人權是普遍公認的人類文明共同的成果,人權這個概念既是政治的,也是法律的,我國的《憲法》、《刑法》、《民法通則》這些基本法以及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司法解釋,對于保障人格尊嚴已有非常多的規(guī)定。所以,我們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人格尊嚴,人人平等。

        在媒體上最常見的損害人格的情形就是隨意使用侮辱性的言辭。比如,說某某不是人,是豬、狗、禽獸、垃圾、魔鬼、老鼠、臭蟲等等,這些詞匯都是從我們新聞侵權的案例當中抽出來的。既然這些都不是人,當然也就沒有人格可言。還有一種侮辱他人的言辭是什么呢?說某某人是惡棍、流氓、娼妓、騙子、瘋子、暴徒、強盜、色狼、奴才、歹徒、無賴等等,這些都是侮辱人格的用語,都應禁用。endprint

        三、新聞報道侵害隱私權

        何為隱私?隱私就是指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或不受他人干擾的私人事項。

        在司法實踐中被界定為隱私的范疇包括住宅(私人空間)、郵電通訊、婚姻狀況、兩性關系、傷痛疾病、收養(yǎng)秘密、個人儲蓄、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及私人的單項資料等。

        20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南方周末》曾經(jīng)做過一個300戶城市居民的入戶調查,就是詢問這些居民如何看待保護他人隱私,讓這些居民自己來選項,調查的結果是這樣一個排序:

        第一,未經(jīng)同事同意,不要翻閱他人的文件。

        第二,父母不應當看孩子的日記。

        第三,如果有人說悄悄話,自己最好不要湊上去。

        第四,如果有一位女同事說自己不舒服,男士不應當追問到底哪兒不舒服。

        第五,不要冒失地詢問女士的年齡。

        第六,如果自己的愛人有一只保存以前戀人照片或者信件的小箱子,最好不要要求她打開。

        第七,如果有人在背后議論朋友或者同事的隱私,應當勸說他們不要這樣做。

        第八,自己的對象或者愛人與別人約會,不必非要向你解釋。

        第九,雖然你是領導,也不應當過問下屬業(yè)余時間干什么。

        第十,不要問一位剛剛認識的朋友他的信仰是什么。

        隱私權的概念就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睹穹ㄍ▌t》里并沒有把它作為獨立的民事權利加以規(guī)范。但是,在我們國家的法學界、司法界,沒有人否認說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

        隱私權有兩個特點:

        1.不確定性。也就是說,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于什么是自己的隱私,所給出的答案是不相同的。每一個人的隱私的屏障是自己來搭建的,這個屏障可能高,也可能低,可能是在五步之外,也有可能在五十步之外。比如我們可以??吹?,有一些公眾人物主動地披露自己的隱私(如港臺明星、郭美美、甘露露等的言行)。

        2.脆弱性。隱私就是個人秘密,它的關鍵在于要永遠成為秘密。隱私一旦披露了就覆水難收。怎樣可以使已經(jīng)公開了的秘密重新成為秘密呢?答案是不可能。法律在保護隱私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說,隱私權有脆弱性,無論權利人自己還是他人都應小心呵護。

        侵犯隱私權的方式有四種:窺視、竊聽、刺探和披露。

        窺視(偷看、偷拍)、竊聽(偷聽、偷錄)、刺探(暗中打聽),這三種方式同新聞采訪行為全部相關,我們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現(xiàn)在新聞媒體經(jīng)常采用的暗訪、偷拍、偷錄這樣的一些采訪方式,究竟應該怎么判斷,怎么運用。因為偷拍、偷錄是剝奪了被采訪人對于個人信息是否披露的決定權和控制權,因此可以說,暗訪和偷拍、偷錄所面臨的最大的法律陷阱就是隱私權的問題。同時暗訪和偷拍還面臨著諸多的道德悖論,最嚴重的悖論就是誠信的問題。新聞界主張的職業(yè)理念是什么呢?是要講真話,是要知情、要公開。但是我們自己的采訪行為卻是在不向對方公開、不讓對方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一些人就會對新聞隊伍的職業(yè)信念產(chǎn)生懷疑。因此,它不應該成為新聞采訪的主要方式,不能廣泛地使用,更不能濫用。

        防止濫用的辦法應該有兩條,一個就是應該在全行業(yè)形成共識,并要告訴社會,我們對于這樣一種采訪手段,抱一個什么樣的基本態(tài)度。另外一個就是應該形成一個程序性的規(guī)范,也就是說,什么樣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能使用,誰可以批準使用,需要嚴格規(guī)范。中央電視臺對隱性采訪就有嚴格而明確的規(guī)定:一、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某行為是嚴重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二、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收集材料;三、如果暴露記者身份難以反映真相;四、經(jīng)制片人同意。中央臺視臺每年的3·15晚會上播出的制假、售假的報道,全都是暗訪、偷拍的,它們均符合上述的幾個條件。

        第四種:披露。披露什么可能嚴重地侵犯隱私?

        首先,就是報道當事人的性信息不加避諱。有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發(fā)生在江西,某案件的定性究竟是不是強奸案,由于多種原因一直懸而未決。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有一些媒體就報道了案件的情況,而且把一些有關性的信息披露得非常詳細,被害的女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最后的結論是她確實是一個受害人。等到這個案件的刑事部分結束后,這位女性把所有報道過這個案件的媒體統(tǒng)統(tǒng)告上法庭,訴訟的結果是所有的被告都承擔了侵權的責任。法院在判決書中這樣寫道:“被告明知該案涉及隱私,不宜公開刊登,但卻在所登載的文章中允許使用真實地名和人物的真名實姓,將未經(jīng)法院認定的事實予以傳播,對過于細膩的情節(jié)和描述不加刪除,客觀上擴大了損害結果的發(fā)生?!?/p>

        我們知道,涉及個人隱私的刑事案件都是不公開審理的,強奸案也是不公開審理的。法律做這樣的規(guī)定,主要是考慮到兩個因素:一是這樣的案件如果公之于眾,可能有傷社會風化;二是對被害人的名譽以及正常生活可能會有不利的影響。對于法定的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媒體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相關的法律責任,所以,不能隨意地公開這樣的案情。

        其次,披露未成年人的犯罪資料。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在這個方面是都有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法律做出這樣的規(guī)定,是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尚待發(fā)育,他們還有很長的未來,需要為他們的未來鋪設一條可以重新回歸社會的道路。

        第三,披露身體健康信息。在北京發(fā)生過有這樣的案例,一位著名的女演員,她在一次演出當中沒能夠如約出席,媒體比較關心,于是組織這次演出的演藝公司就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向媒體披露女演員為什么沒有出席?她去做人工流產(chǎn)了,然后媒體就一個勁地報道。這位女演員把這家公司起訴到了法院,訴狀中說作為一個女人流產(chǎn)本屬正常,但是不愿意讓公眾知道的隱私卻被他們當作新聞廣泛發(fā)布,本人無法接受。案件審理的時候,法院認為,這位女演員系已婚婦女,懷孕做人工流產(chǎn)都是正常的,但是,在我國的現(xiàn)階段,這仍然屬于公民不公開或不愿意告知他人的個人秘密,演藝公司的行為傷害了這位女演員的個人尊嚴,使她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非常的尷尬。最后審判的結果是這位女演員獲得了賠償。endprint

        隱私不是不可以披露,關鍵的問題是要尊重當事人對隱私的決定權和控制權,要征求當事人的同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四、關于新聞圖片的侵權問題

        與圖片最直接的權屬是肖像權,而對肖像權的侵害,往往會與侵害名譽權發(fā)生競合,即同時侵犯了權利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常見的幾種情形是:

        (一)文字說明不當。

        文字說明是新聞圖片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照片畫面一起陳述事實、揭示主題。造成文字說明不當?shù)淖畛R姷那闆r有兩種:一是事實錯誤。比如1994年2月8日,《陜西工人報》刊登的通訊《中國國寶恐龍蛋化石大劫難——震驚世界的南陽恐龍蛋化石文物被盜掘走私始末》,文中有一幅配圖文字說明為:“走私犯在洞內進行罪惡交易。”而事實是:照片上是文化局長帶領部下在調查盜挖恐龍蛋情況。這理所當然地引發(fā)了一場名譽權官司。還有一種情況是文字說明中使用污辱性語言。新聞照片以形象說話,作者的評價要通過畫面自然流露出來,而對客觀事物或人物用文字來作傾向性甚至是侮辱性評價容易出現(xiàn)問題。

        (二)配文照片不當。

        現(xiàn)代報紙越來越多地引用插圖、壓題等形式的配文照片。配文照片運用不當,也會造成侵權。

        在一些批評性、揭露性的報道中,運用配文照片尤其要小心,切忌隨意地把與文章的負面內容無關的照片拿來,這樣極易給讀者造成歧義,從而給照片畫面中的人物造成名譽損害。例如,山東有一家媒體刊登報道,說一個湖南的學子輾轉流落到泰國,最后成了人妖,編輯隨意找了一個舞蹈演員的藝術照配在上面。這位舞蹈演員看到報道后,深感自己的藝術照為人妖壓題,不是一件露臉的事,于是就把刊登這張照片的媒體告上了法院。訴訟結果是法院當庭判決報社向原告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人民幣八千元。

        聰明的報刊編輯,應當知道在與文字并非同一新聞事實的配文照片旁加注“此照片與文章內容無關”,這不失為一種保護報紙、保護記者和編輯的好辦法。

        (三)攝入無關人員。

        照相機會不加分辨地把它所“看見”的一切,忠實而完整地記錄下來。在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可能會無意中拍進路過的或看熱鬧的無關人員,而這樣的照片傳播以后,很可能會給畫面中無關人員的名譽帶來損害。

        有一位姓葛的小姐,在某飯店一樓大廳就餐,正好這個時候遇到警察進行治安清查行動,于是,葛小姐就被隨著警察一起采訪的記者攝入了鏡頭。在第二天的報紙上,新聞里面就有葛小姐和警察在一起的圖片,同時還有文字報道說:在這次行動中,查獲賣淫女四名。葛小姐當然就不干了,遂起訴到法院。

        為避免“傷及無辜”,惹上這樣的官司,攝影記者首先要在照相機的取景框中盡量避開無關人員,或者通過后期裁剪加以去除。如果實在避不開、裁不掉,就要在仔細核對身份后,告訴圖片編輯,對照片畫面上每個可以辨認的無關人員作出注解“此人與本事件無關”,這才是萬無一失的做法。

        (四)鏡頭產(chǎn)生的變形。

        照相機的鏡頭有時會使人物形象變形、丑化。

        首先,運用廣角鏡頭過于靠近地拍攝、或把被攝人物置于畫面邊緣,都會造成人物形象的夸張失真、嚴重變形。

        其次,攝影者在被攝者的一系列動態(tài)中抓取不適當?shù)膭幼?、表情,使被攝者看起來愚蠢、可笑、猥瑣,有明顯的丑化情形,也可能遭到侵犯名譽權的指控。

        (五)保護特殊群體。

        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問題,就是對犯罪嫌疑人的名譽保護。

        很多報紙時常會刊登一些“嚴打”、“專治”告捷的照片:警務人員雄糾糾地押著犯罪嫌疑人在記者面前亮相,攝影記者一片快門聲,然后第二天堂而皇之地把犯罪嫌疑人的“尊容”登上了報。試想:根據(jù)“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在法院判決之前,他們是無罪公民,這樣不光彩地被曝光,可能會給他們的名譽帶來損害。攝影記者應該出于人道主義保護的考慮,不拍攝、不傳播犯罪嫌疑人形象,或在傳播中采用隱去其面部特征的措施,是比較好的處理方法。

        五、如何防范新聞侵權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防范新聞侵權:

        1.要抓準問題,慎選輿論監(jiān)督的話題。報紙開展批評報道,必須注意掌握好黨的方針、政策,抓住當前一些與黨和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及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開展輿論監(jiān)督,有選擇地抓準問題開展批評報道,而不是事無巨細地把群眾對社會上的不滿情緒都端到報紙上。

        2.要善于從可靠的渠道獲得權威消息。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guī)定“新聞單位根據(jù)國家機關依職權制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是客觀準確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推而廣之,獲得權威消息的渠道包括:(1)各級國家機關在職責范圍內所出的文件、通告,以及向社會發(fā)布的消息;(2)國家及地方政府授權新聞媒體發(fā)布的消息;(3)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正式講話;(4)政府發(fā)言人的發(fā)言;(5)人民代表、政協(xié)委員在人代會和政協(xié)會上就有關事宜所作的發(fā)言或書面材料;(6)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時的講話或報告。

        3.記者在采寫報道過程中應實事求是,做到不獵奇、不媚俗。有的記者在批評報道的情緒表達上,把自己當成正義的化身,采用“我是包青天”的手法,只顧自己出氣,影響了客觀對待批評對象;更有甚者,為追求所謂“轟動效應”、“吸引眼球”,不惜編造假新聞惹了大麻煩,例如河南省內鄉(xiāng)縣法院宣傳干事編造假案例寫新聞報道刊發(fā)在報紙上,后被查處。

        4.準確運用措辭。輿論監(jiān)督報道要做到敘述平實,不夸大、不添枝加葉、不妄加評斷。對于涉法的報道,應注意法律上的一些術語不可亂用,比如,對偵查中或審查起訴中的當事人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不得稱“案犯”、“罪犯”、“人犯”;對審判中的當事人一律稱為“被告人”,等等。

        5.謹慎使用不公開身份的隱性采訪。在暗訪中,記者不應裝扮成代表國家行使公共權力的人員、違法犯罪的“嫌疑人員”、改變其固有自然性別角色的人員。記者應以觀察者或是一般性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不應成為新聞事件的決定性力量,更不能干涉事件的發(fā)展、影響事件的進程,不能有制造新聞的嫌疑,影響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在私人場所將所看到的或所聽到的記錄下來,必須征得當事人同意。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常年法律顧問、律師)endprint

        猜你喜歡
        名譽權
        淺析言論自由與名譽權
        新生代(2019年4期)2019-11-13 21:46:34
        網(wǎng)絡名譽權的法律保護
        人民論壇(2019年3期)2019-02-14 02:37:48
        化解言論自由與名譽權沖突的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3:44
        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沖突問題研究
        ——以公眾人物名譽權保護為視角
        法制博覽(2018年14期)2018-01-22 17:09:37
        在微信朋友圈發(fā)文罵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譽權?
        論新聞自由與名譽權的沖突與平衡
        法制博覽(2017年20期)2017-01-26 15:38:48
        有關職務犯罪報道與姓名權、名譽權問題的思考
        中國記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45:57
        公民言論自由權與官員名譽權平衡機制研究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00:50:42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若干問題分析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保護初探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精品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无码国产精品第100页| 夜夜添夜夜添夜夜摸夜夜摸| 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成人影院yy111111在线|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被欺辱的高贵人妻被中出| 国产精品黄页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嫩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免费软件| 欧美久久中文字幕| 免费黄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wy|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熟了的熟妇毛茸茸 |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风韵人妻丰满熟妇老熟女视频|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教师|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av|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欧美操逼视频| 国产成社区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