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然而,長期以來,“作文世界”卻存在著“兩怕”現象:老師怕教,學生怕寫!如何讓老師輕輕松松教作文,學生快快樂樂學寫作,是我們作文教學不懈追求的目標。
一、設計游戲進課堂
把游戲引進課堂的活動法教學,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參與各種有趣的極其放松的游戲。學生游戲過程中,獲得的認識是自覺的沒有負擔的、輕松愉快而又感受深刻的。抓住這一特點,可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寫作上來,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愉悅的游戲環(huán)境中把游戲過程寫下來。使學生既玩得愉快,又寫得愉快。
二、開展小組競賽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活動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充分發(fā)揮特長優(yōu)勢,參與活動,學生往往興趣濃厚,全身心地投入,對每個環(huán)節(jié)、步驟、經過,心里都記得非常清楚。學生合作在小組中開展活動學習,小組成員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賽。同學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得到的更多,學得也更加愉快。
三、挖掘教材資源
利用語文教材內容進行表演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設計,也是進行習作訓練的好方法。如“課本劇”,但此處的“課本劇”與一般所謂“課本劇”有所不同,它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演”好這場戲,而是為了激勵學生情緒,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對學生的演出有太高的要求。相反,學生演“砸了”,出了洋相也無關系,學生演不好“出洋相”,反而為即將進行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有趣的細節(jié),而這些,正是寫作練習中求之不得的。除了演課本劇,我們還可以利用教材內容開展改編、續(xù)寫等活動,訓練學生改變敘述的角度,變換角度進行“再創(chuàng)作”。
四、搭建課外閱讀交流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和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搭建課外閱讀交流平臺,以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增進學生讀后感悟交流,更重要的是利用開展“主題故事會”“美文朗誦”會等比賽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比賽過程,捕捉精彩細節(jié),抒發(fā)個性感悟,進行習作練習。
五、豐富社會生活實踐
社會生活實踐是學生習作的廣闊天地,把習作活動延伸到課外去。如學校舉行的“春游”“秋游”“志愿者活動”“小記者采風”“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活動。教師可在活動后組織學生組互相交流。每個學生活動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其思維過程、認識水平都會有不同,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加以點撥,鼓勵他們在活動中要“睜大”自己的眼睛,“伸長”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圍的一切。從活動中發(fā)現新事物,獲得新感受,從而增強習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
總之,運用活動法進行習作教學是一種把活動引進課堂,把課堂延伸至生活中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及課堂結構,也改變了師生的作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