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蔡明花
(延邊大學師范分院,吉林 延吉133000)
學校德育在我國全面發(fā)展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當今我國正處于一個更新與變革的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的德育工作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我國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以期更好地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德育是知行統(tǒng)一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所傳授的道德知識,只有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才能內化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為自覺的行動。社會實踐是德育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當前,青少年在認識和實踐、觀念和行為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表現在:理性認識與行為選擇有脫節(jié)現象;學校德育脫離實際,道德認識無法真正通過實踐,提升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終轉化為道德行為。總結起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作為德育重要途徑的思想品德課,簡單灌輸抽象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長期以來,德育被當作是一門功課,局限于道德知識的傳授、道德原則的灌輸,忽視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理論脫離實際。在很多青少年中間,存在這樣的現象,“四有”、“五愛”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愛護公共財物,不懂得起碼的禮貌、禮節(jié)等。更為具體的、身邊的例子就是常見的學生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表現。
事例1:
為了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養(yǎng)成,改善班風學風,促進班集體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分院曾于2008年10月份在班級做過一次“班級十大不文明現象”調查,取得了較好的德育效果。此次調查中,全班35人全部參與,其數據結果如下:
排序 不文明現象表現 票數1 隨地吐痰 32 2 說臟話、罵人 28 3 隨地亂扔垃圾 23 4 大聲喧嘩,打鬧,不遵守公共秩序 20 5 集體觀念差,不團結同學 20 6 談戀愛學生在班級有不文明行為 16 7 上課、晚自習嘮嗑,接打電話 15 8 對科任老師不禮貌,有頂撞行為 11 9 個人衛(wèi)生差,有異味 9 10 不愛護班級公共財物,損壞了不賠償 9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道德內容都是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及初中階段必定接受過這樣的道德教育,然而從調查結果和實際表現看來,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做到品德課中所學到的道德知識,這不得不警示我們深思和反省。學校德育和實踐的脫節(jié),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即很多學生成為道德知識上的“巨人”和道德行為上的“矮子”。
其次,德育偏重于政治教育。學校德育長期被當作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來實施,表現出理想化傾向,忽視了讓學生學會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結果是理想化的道德過于抽象,難以實施,而學生應當做到的往往失之規(guī)范,無所適從。比如最起碼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意識、人和人彼此尊重的意識、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的意識等等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反而離學生們很遙遠。反過來說,學生連最基本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都做不到,何以談理想、談政治、談愛國?
再次,學校和家庭教育片面追求升學,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校和家長只關心學生是否能取得好成績,所有學生身上與學習相關的問題就要解決,與學習無關的不聞不問,導致學生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習好的學生思想品德沒有抓好,學習不好的學生思想品德無從入手,反而得不償失。
尤其是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現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就班主任工作經驗來說,對其教育的艱難性體會深刻。浙江大學的著名教授鄭強說,學習最終學的是做人的境界,如果一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再到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培養(yǎng)好,到了大學就很難再去培養(yǎng)。這句話從另外一個角度指明了現在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誤區(qū)。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逐漸成熟,逐漸確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校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關鍵期中起主導作用。但要使人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人格,離不開有效的與社會理想相一致的道德教育。然而,我們的社會不但沒有給學校德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反而與學校德育相背離,起到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首先,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提倡人的獨立性,彰顯個人的自主意識和自由觀念。另一面,對利益的過分追求又使人陷入功利主義、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與不擇手段的泥潭。從現實情況看來,負面的作用更大。主要表現為,金錢至上,自我中心,缺少人生遠大理想和目標。
事例2:
課堂或是在平時談話中,一旦涉及個人前途和理想的話題,許多學生大部分言語中都透露著“要當老板,要有很多錢”的想法和訊息。一次英語課的課前口語,一些女生更公開宣稱,她們的理想就是嫁個有錢的老公,有房有車,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原話為:“I hope I will marry with a very handsome man,he’s my husband,I’m his wife,and he has a lot of money,cars,very big houses,so many beautiful clothes.I will be very happy all my life.”
以上事例及更多的事實均表明,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傾向嚴重,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國家意識淡化、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薄弱,更別提遠大崇高的理想。
其次,社會輿論、社會風氣也引導著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尤其是大眾媒體的不規(guī)范性,一些電視臺的娛樂節(jié)目,內容低俗,完全沒有文化品位,艷麗的舞臺造型,裸露的舞臺服裝,夸張的面部妝容,無不侵蝕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外,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一些網站論壇上漫天的自由、不負責任的言論,既反映出整體國民素質較差,也對青少年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再者,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橫穿馬路,不等紅綠燈,公車上不讓座,交費或存款等插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更是屢見不鮮,造成了學校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形成巨大反差,大的社會的不良風氣往往使學校的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青少年甚至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綜上所述,如不改變社會輿論和風氣現狀,單方面通過學校德育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收效不可能盡如人意。
作為學校完成德育功能的重要角色——教師,其自身的道德人格對學生起著關鍵作用。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鄙斫讨赜谘越?,這是作為教師都應該懂得的道理,而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影響學生的最大力量。但是,現實情況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自身道德修養(yǎng)不高,對教師角色缺乏必要的認知。在日常教學生活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一些陋習,如說臟話、隨地吐痰、上課遲到或曠堂,隨意接打手機,和學生一起在背后議論并歪曲批評其他老師,對社會經濟地位高家庭的學生和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學生區(qū)別對待等,給學生起了反面示范作用,并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其次,不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式存在問題。有一些教師在職前沒有受到過專門培訓,更沒有學習過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理論和知識,不懂得教師的示范性這一重要特性,單純的以為教師就是給學生上課,就是教書本知識。尤其在德育工作這一方面,更是顯得差強人意。主要表現在:有的老師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自己反而遲到;要求學生要講文明禮貌,自己反而動不動臟話連篇;要求學生要團結,互相幫助,自己反而在學生面前揭其他老師的短,批評或變相批評其他老師。試問,作為教師,連最基本的“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都不懂,還如何當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道德素質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皬膶W生的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但現在確實有一部分家長的道德素質不高,對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也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阻礙和困難。
事例5:
“說臟話現象”一直是班主任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不論男生還是女生,十分嚴重。有的學生課下在班級或走廊大聲說臟話,都不覺得有錯,甚至有的學生上課也能蹦出一句臟話,卻渾然不知。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有必要反思學校德育工作是否應該把“家長德育”納入德育工作軌道,通過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高家長道德素質,只有學校和家庭建立起合作、聯(lián)合機制,才能使德育工作更見成效。
總之,學校德育工作要想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健全人格,培養(yǎng)其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必須要考慮學校本身、家庭教育及社會輿論及風氣等諸多的影響因素,只有改善并協(xié)調好各種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學校德育的功能,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和努力。
[1]劉慧磊.中學德育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王翠.五年制高職德育教育的對策建議[A].西安科技大學,2012.
[3]張改娥.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4]王建斌.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