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清
(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學院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一直走在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的前列。早在2008年建設的語言自主學習中心以及網(wǎng)絡學習平臺的四大功能,開啟了混合模式下的網(wǎng)絡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成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的首創(chuàng)。經過幾年的積累和不斷改進,2014年,我院外語學院公共英語教學團隊使用了為翻轉課堂設計的自編教材,配合新開發(fā)的課程配套手機平臺,掀起了又一輪基于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為進一步深化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滿足社會企業(yè)對人才的英語語言技能方面的新要求,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學院寧毅院長帶領公外教學團隊的相關教師依據(jù)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了《高職英語綜合教程》。教材以“職業(yè)”為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在未來工作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是為實現(xiàn)英語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而設計的,配套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校園網(wǎng)的PC版和手機版的學習平臺(交互英語學習平臺手機端和電腦端)。借助于PC學習終端和手機終端,形成課堂和課下兩個并行、各有側重、
互為補充的學習平臺:課堂著重檢查、點評、陳述與答疑輔導,成為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場所;課下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側重于學生的預習、練習、反復操練以及新知識的學習。兩條主線,平行推進,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地解決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面臨的學習時間“碎片化”、課時不斷壓縮和操練機會少等突出問題。
教材設計也兼顧到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方式,由
“交互英語”學習平臺是文華在線聯(lián)合培生教育出版集團等國內外知名教育出版機構推動的新一代立體化學習平臺,系統(tǒng)遵循“泛在學習”學生用書、練習冊、電子教案、網(wǎng)絡平臺等立體多維化的課程資源構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以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學習。
主教材包括:
第一部分:Reading (2 課時)
第二部分: Watching and listening,Dialogue A, Dialogue B (2 課時)
第三部分:Grammar, Writing (2 課時)
第四部分:Further reading (optional)新理念,提供能從PC、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多終端訪問形式。該平臺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真正支持多終端訪問【PC在線交互(上網(wǎng))、支持PAD在線交互(WIFI)、支持手機離線學習(應用程序)】,真正實現(xiàn)隨時隨地、泛在學習的英語學習平臺,符合教育部“國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中倡導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深度應用模式。
該平臺自2010年始面向國內高校推出以來,
隨著教育目標與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教學已不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在課堂上,教師進行將知識傳授給學習者;課下學習者完成作業(yè)。傳統(tǒng)課堂只重視了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對學生吸收內化已經在21個省近150所高校得到了應用,已累計超過15萬付費學生、1000名教師的實際用戶群體,是各院校改變傳統(tǒng)英語聽說課堂、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工程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過程的指引。
翻轉課堂是學生通過網(wǎng)絡課下看教學視頻代替教師的課堂講解;在課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練習以及與教師同學的交流上。顛倒了傳統(tǒng)課堂“課上老師講授,課后完成作業(yè)”的教學安排。
?
(摘自 張金磊,王穎,張塵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4).)
混合學習綜合了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基于網(wǎng)絡的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兩者的優(yōu)勢,把成本降到最低、提高效益的一種學習方式。
基于以上幾種理論以及對比,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構建出適合于自己課程教學的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我院外語學院在經過第一階段的基于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網(wǎng)絡學習的模式下,自編教材,與網(wǎng)絡平臺合作,利用手機實現(xiàn)移動、泛在學習,采用翻轉課堂,改革出一條用于基礎英語的基于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之路。
基于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構建
在2011年,Robert Talbert教授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驗歸納出翻轉課堂結構圖,Talbert教授將翻轉課堂分為了兩個階段和五個步驟:課前階段,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完成指導性練習題目;課中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快速簡單的評價,以問題為導向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最后進行小組匯報和成果展示。
Robert Talbert 教授總結出翻轉課堂的實施結構模型
我們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學院教學團隊借鑒了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轉課堂結構圖,結合我院基礎英語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和高職學生的特點,構建了適用于本院英語教學——基于混合學習模式下的翻轉課堂教學,將整個教學劃分成課前和課中兩大模塊,并對兩大模塊進行詳細地的闡述。
如上圖所示,該圖為我們設計的基于混合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整個基礎英語的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和課中兩部分。整個教學過程強調的是在信息化技術的教學環(huán)境下,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逐漸提高。
該模型根據(jù)高職院校學生自主能力較弱的特點,在課前部分以教師布置任務,學生課前通過手機在線完成任務的方式,注重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力,促進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在課中部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英語問題并解決,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潛力,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朝著更深的層次發(fā)展。
該模型充分體現(xiàn)了混合學習的優(yōu)勢所在,既強調了課前學生的知識內化,也重視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學習。既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強調了教師的“引導”。
下面對基于混合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以基礎英語為案例)進行詳細的解讀。
在課前,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準備、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
作為教師和引導者,課前教師必須做大量而充足的準備工作。首先,每次課前教師必須查看上次課后學生通過手機和電腦完成交互英語平臺上學習任務的情況并予以記錄保存。其次,根據(jù)每單元每2課時制定的學習任務單布置相應的新任務。然后,將教學課件、資料上傳,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準備好如何在課中檢測學生課前學習效果的具體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在課中進行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步驟,以及提供可能會遇到的疑問的解決方法。
作為學習者,學生主要是在課前根據(jù)任務單的相應任務設置進行自主學習。結合我院實踐,學生在手機和電腦終端的交互英語平臺上進行課程配套的看、聽、說操練并上傳相應的錄音以及學習記錄;認真學習教師提供的資源;根據(jù)任務單完成教材上的相應練習,在任務單上填寫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學有余力的同學在任務單上完成相應的拓展任務練習。
課前交流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包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這可以在網(wǎng)絡信息環(huán)境下,通過QQ、微信、微博、交互英語平臺上的班級論壇等多種交流方式來實現(xiàn)。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反饋給組長或學習委員,最終反饋給教師。
在課中,主要以面對面教學為主導,主要依據(jù)學習任務單和具體的課程內容與實踐需要進行教學活動。課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反饋檢測終端學習效果階段、問題引導合作探究學習階段、小組討論展示匯報階段、總結反饋點撥階段。
在反饋檢測終端學習效果階段,由于教師課前已經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通過手機和電腦的教師端查看了學生在學習平臺上上傳的學習情況,教師根據(jù)已知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檢測和評價,鞏固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在問題引導合作探究學習階段,教師一般通過任務或者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將課本語言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內化;在小組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疑問,教師在這個時候要給予各小組同學個性化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接下來,小組討論展示匯報階段,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對話等等相應練習的演示和匯報。使得學生能夠將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和教師的課中引導真正消化并應用輸出。這是學生學習目標實現(xiàn)的最好證明。
最后,在總結反饋點撥階段,教師應指出課程的重難點,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對學生的演示匯報給予點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動力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1.熟悉手機平臺和電腦教師端的操作,做好首次課的演示,定期上手機平臺檢查學習情況。
2.每次課前收學前任務單,并且完成任務單的評分,填寫學前任務單評分統(tǒng)計表。
3.每個單元至少布置一次書面作業(yè)(作文或翻譯),批改面至少要達到班級總人數(shù)的25%,口語作業(yè)分組進行,課堂完成,可要求課后上傳。
4.期中檢查要求提交:學前任務單,作業(yè)本/紙,教案,學前任務單評分統(tǒng)計表檢查情況。
5.課程評價:
基礎應用英語的考核總成績的組成:
學期總評成績=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
平時成績=出勤(10%)+學前任務單均分(30%)+平時表現(xiàn)(作業(yè)+課堂活動)(20%)。
1. 由于翻轉課堂改革屬于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首創(chuàng),缺乏向其他高職院校借鑒和交流的機會。我院14級非英專的新生為首次使用平臺和新教材、新教學模式的對象,改革實驗之初,因客觀上時間關系無法較快顯現(xiàn)教學效果。
2. 網(wǎng)絡平臺的課程配套軟件的穩(wěn)定性和相應功能匹配也有待提高。
3. 翻轉課堂的具體實施也需要酌情考慮授課對象的英語水平。
[1] 黃榮懷,周躍良,王迎. 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梁九義. 論混合學習對我國遠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影響[J]. 中國遠程教育,2012(5).
[3]劉健智,王丹. 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8-71
[4] 羅冬梅. 混合學習模式下的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10):36-39
[5] 李克東,趙建華. 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 電化教育研究,2004(7).
[6] 詹澤慧,李曉華. 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育,2009(12).
[7] 張金嘉,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8] 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 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