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磊 艾斌 王碩 楊素雯 星旦二
(首都大學東京 都市環(huán)境科學學院,日本 東京)
國際上通常把老年社會定義為:若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0歲以上人口占其全部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其全部人口的7%時,則該國家或地區(qū)為老年型國家或地區(qū)[1]。根據(jù)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shù)據(jù),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總?cè)丝诘?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總?cè)丝诘?.87%[2]。有研究者預測,到2025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14.3%,這一比例在2050年將達到26%[3]。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一個不能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是失能老年人的不斷增加。中國老齡辦在2010年進行的全國城鄉(xiāng)失能老年人狀況調(diào)查顯示,2010年末中國城鄉(xiāng)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萬,占總體老年人的6.23%。其中完全失能的城市老年人中,“輕度”、“中度”、“重度”的人數(shù)分別為233.89萬,26.98萬和50.76萬[4]。在此次全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基礎上進行的預測顯示,中國部分和完全失 能老年人在2015年將達到4000萬,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5%,比2010年增加700萬人[5]。
由此可見,在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同時,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需求也隨之大幅增加。如何面對數(shù)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及其長期照護需求,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長期照護的研究,中國國內(nèi)在近年來可以說是剛剛起步不久。對于中國國內(nèi)的相關研究,主要我們可以分為三大類別。第一類是橫向地介 紹在諸多發(fā)達國家中業(yè)已建立起來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實施背景、內(nèi)容和特點、變化過程等,以為中國未來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提供實用的信息,如王磊[6]等人對日本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介紹,施巍巍和劉一姣[7]對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研究,陳衛(wèi)民[8]對歐盟國家長期照護制度的比較研究,陳比聃[9]對英國、瑞典、日本和美國四個國家的長期照護體系的比較研究。第二類是在分析既有數(shù)據(jù)的基礎之上來探討在中國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長期照護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林珊珊[10]對中國實行長期照護保險基金財務平衡的測算和評估研究,王德文[11]在結(jié)合中國國情后提出的應該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率先開展試點工作的研究。第三類是是采用定量的社會調(diào)查的方式收集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人的相關信息,以呈現(xiàn)中國或者調(diào)查地的老年人的長期照護的需求及其滿足狀況的研究,如陳衛(wèi)民[12]使用“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研究”2000 年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中國城市老年人的照護資源和照護供給情況的分析,尹尚菁和杜鵬[13]使用北京大學2008 年對中國16566 名65 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狀況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對中國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的現(xiàn)狀和趨勢的分析。
目前中國對于長期照護需求的研究剛剛起步不久,橫向地比較各國長期照護制度以求證在中國實行長期照護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文章較多,而關于長期照護需求的定量研究較少,綜合探討社會經(jīng)濟狀況、精神健康狀況與長期照護需求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則是沒有。本研究力圖填補這一空白。
本研究提出的假設有:
假設1: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與其精神健康之間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即社會經(jīng)濟狀況較好的西藏城市老年人,其精神健康狀況要更好。
假設2: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與長期照護需求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即精神健康較好的西藏城市老年人,其長期照護需求較低。
假設3: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不僅對其長期照護需求有著直接影響,而且會通過作用與精神健康,從而會對其長期照護需求產(chǎn)生間接影響;在這里,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都應該為負相關。
延吉市位于中國吉林省東部,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在行政區(qū)劃上,延吉市設有6 個街道辦事處和4 個縣。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城市老年人,因此,城市的街道辦事處是研究實施的主要地點。本研究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收集時間為2012 年4 月上、中旬,調(diào)查對象為居住在延吉市J 社區(qū)的60 歲及以上的城市老年人。
1.抽樣方法
考慮到調(diào)查時間和調(diào)查資金的限制,本研究采用滾雪球抽樣的方法來獲取所需要的樣本。具體來說,首先在延吉市J 社區(qū)中隨機抽取30 位年齡在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為最初的調(diào)查對象。在完成對這一人群的調(diào)查之后,懇請他們提供他們認識、且能夠滿足此次調(diào)查的條件的調(diào)查對象,我們根據(jù)他們提供的信息,來完成對第二批次的城市老年人的調(diào)查。以此類推,多次重復此過程。最后共發(fā)放問卷150 份,回收有限問卷145 份,有效回收率為96.7%。
2.調(diào)查方法
本研究聘請了能夠熟練使用朝鮮語和漢語的當?shù)赝诵堇夏耆藖頁维F(xiàn)場問卷調(diào)查員,以保證不會因為語言的翻譯問題影響問卷填答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同時,在調(diào)查正式開始之前,還對調(diào)查員進行了統(tǒng)一的培訓。正式調(diào)查時,調(diào)查員使用統(tǒng)一的調(diào)查問卷逐一向受訪者問詢,并如實記錄老年人的回答。
1.社會經(jīng)濟狀況: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指標,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是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兩項指標。
2.精神健康:本研究所使用的精神健康的指標來源于首都大學東京星旦二教授的健康三要素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共有9 個指標來分別評測精神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健康[14]。其中,精神 健康方面包括三個問題:1)您感覺您今年的健康狀況怎么樣?2)和去年相比較,今年的健康狀況如何?3)您對您目前的生活狀況滿意嗎?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其中的前兩項,并加入問題“您感覺您的健康狀況和周圍老年人相比較是怎樣的?”,共計3 個問題來評價受訪者的精神健康。
3.長期照護需求:國內(nèi)對長期照護需求的定量研究不多,但國外對長期照護需求的定量研究中所使用的指標也不盡一致。本研究中使用兩個問題來衡量長期照護需求的多少:1)每天的臥床時間;2)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他人照護。
本研究采用了SPSS 17.0 完成對參與本次調(diào)查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樣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使用Amos 17.0 來完成對其社會經(jīng)濟狀況、精神狀況和長期照護需求三者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系的分析。
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擬合度評價指標中,比較常用的主要有p、TLI、IFI、CFI、RMSEA。上述擬合度指標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標準為(即擬合度良好所應滿足的條件):p>0.05;TLI>0.90;IFI 越 接 近 于1 越 好;CFI 越 接 近 于1 越 好;RMSEA<0.08。
表1 延吉市城市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狀況調(diào)查的樣本分布狀況
由表1 延吉市城市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狀況調(diào)查的樣本分布情況可知,在總計145 個被調(diào)查的老年人中,女性人數(shù)比男性稍多,超過半數(shù)(51.0%)。在年齡分布上,有超多半數(shù)(77.9%)的受訪老年人處于60-69 歲的年齡段,年齡段處于70-79 歲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次之(17.9%),受訪老年人中只有6 人的年齡在80 歲以上,占受訪者的4.1%。在民族分布上,因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地,受訪老年人的絕大多數(shù)是朝鮮族老年人(85.5%),漢族老年人只占14.5%。
1. 對于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的說明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SEM)是一種可以幫助研究者探討多種變量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特別是那些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潛在、間接關系。這一分析方法中,橢圓形用于表示潛在變量,長方形用于表示觀測變量,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主要包含這兩種變量形式。
在本研究中,社會經(jīng)濟地位、精神健康和長期照護需求,這三者為潛在變量;而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主觀健康感、與去年相比的健康狀況、與周圍老年人相比的健康狀況、臥床時間、被照護的需求程度這七個變量則為觀測變量。
2. 模型擬合度
通過表2,我們可以得知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與原始數(shù)據(jù)擬合得比較理想,CFI、TLI、IFI、RMSEA四項擬合度指標的實際值分別為0.964、0.915、0.966、0.063,均符合擬合度的相應標準。同時,對于卡方檢驗的p 值,其實際值為0.115>0.01,也符合擬合度的參考標準。
表2 模型擬合度主要指標及其擬合狀況
3.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精神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
由圖1 可知,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精神健康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為0.25,這表明延吉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其精神健康有著中等強度的正向影響,即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其精神健康狀況越好,假設1 由此得到了驗證。其中家庭收入對精神健康的影響較大,為0.70*0.25;而教育水平對精神健康的影響較小,為0.35*0.25。
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精神健康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與既有研究的結(jié)果相同:1)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人群傾向于患有更多的精神疾病[15];2)社會經(jīng)濟較高的人群,其精神健康狀況更好[16,17]。
4.精神健康與長期照護需求之間的因果關系
精神健康對長期照護需求有著強度較弱的負向影響,其路徑系數(shù)為-0.17,其中主觀健康感對長期照護需求的影響較大,其路徑系數(shù)為0.69*-0.17;和去年相比的健康狀況對長期照護需求的影響相對較小,為0.64*-0.17;和周圍人比較的健康狀況對長期照護需求的影響相對最小,為0.59*-0.17。上述結(jié)果表明精神健康與長期照護需求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系,即精神健康較好的個體,其對長期照護的需求會相對較少,這一結(jié)果使假設2 得到了驗證。
精神健康與長期照護需求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可以說是本研究的最重要發(fā)現(xiàn),因為既有研究中只有少數(shù)涉及精神健康和長期照護需求之間關系的研究。該研究結(jié)果也解釋了為何在Samuelsson的研究中接受家庭護理和機構(gòu)護理服務會有53%的癡呆患者,34%的精神疾病患者和12%的精神健康狀況良好的個體[18],這正是因為精神健康和長期照護需求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
5.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長期照護需求之間的因果關系
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通過兩種方式來影響長期照護需求:一是直接影響,二是通過精神健康間接產(chǎn)生影響。由圖1 我們可以得知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長期照護需求的直接影響較強(路徑系數(shù)為-0.80),同時,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通過影響精神健康進而對長期照護需求產(chǎn)生的間接影響則相對較為微弱(路徑系數(shù)為0.25*-0.17≈-0.04)。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這一結(jié)果意味著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的個體,其長期照護需求越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的個體,其長期照護需求越高,因此,假設3 亦被驗證。Hoi le等人針對來自2,240 個家庭的60 歲以上的越南老年人的一項調(diào)查表明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如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影響著其長期照護需求[19],這一研究結(jié)果與本研究的結(jié)果基本相同。
第一,受訪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與其精神健康之間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即社會經(jīng)濟狀況較好的延吉城市老年人,其精神健康狀況要更好。
第二,受訪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與長期照護需求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即精神健康較好的延吉城市老年人,其長期照護需求較低。
第三,受訪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不僅對其長期照護需求有著直接影響,而且會通過作用于精神健康,從而會對其長期照護需求產(chǎn)生間接影響;且這兩種影響皆為負相關關系。
使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對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精神健康和長期照護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既有的研究假設也得到了驗證,但是本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受調(diào)查時間和研究經(jīng)費的限制,采用了非隨機的滾雪球抽樣的方式來獲得樣本,研究結(jié)果不能做推論,其僅適用于參與了本次調(diào)查的老年人群體。其次,本研究所使用的精神健康的指標比較粗糙,其中沒有包含精神緊張、精神壓力等指標;長期照護需求的指標,由于相關研究在國內(nèi)起步較晚,國內(nèi)也沒有建立國家層次的長期照護制度,使用照護時間來評價長期照護需求是否妥當也尚待商榷。
謝辭:衷心感謝參加此次調(diào)查的延吉市城市老年人的配合,愿他們永遠幸福、健康。同時,也要感謝多位調(diào)查人員的認真工作。
[1] 許琳. 我國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社會保障問題與對策研究 [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1 號) [R]. 2011.
[3] 謝安.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xiàn)狀、變化趨勢及特點 [J]. 統(tǒng)計研究, 2004, (08): 50-3.
[4]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課題組, 張愷悌, 孫陸軍 等. 全國城鄉(xiāng)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 [J]. 殘疾人研究, 2011,(02): 11-6.
[5] 張愷悌. 失能老人靠誰養(yǎng)老? [J]. 中國社會工作, 2011, (11): 26-7.
[6] 王磊, 林森, 趙曄.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改革及其啟示 [J]. 地方財政研究, 2013, (05): 75-80.
[7] 施巍巍, 劉一姣. 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研究及其啟示 [J]. 商業(yè)研究, 2011, (03): 98-105.
[8] 陳衛(wèi)民. 歐盟國家老年照護制度比較 [J]. 歐洲, 2002, (02): 55-61, 111.
[9] 陳比聃. 老年人口長期照護體系的國際比較 [J]. 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 2013, (02): 42-6.
[10] 林姍姍. 我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構(gòu)建與財務平衡分析 [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01): 28-34.
[11] 王德文. 我國老年人口健康照護的困境與出路 [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04): 90-8.
[12] 陳衛(wèi)民. 城市高齡老人的照護資源與照護供給分析[J]. 中國人口科學, 2004, (S1): 119-22, 78.
[13] 尹尚菁, 杜鵬. 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現(xiàn)狀及趨勢研究 [J]. 人口學刊, 2012, (02): 49-56.
[14] HOSHI T. Health promotion for the people with focusing on the personal dream and thought [J]. Japa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2012, 20(4): 307-12(in Japanese).
[15] GONG F, XU J, TAKEUCHI D T. Beyond conventional socioeconomic status: examin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self-reported health among Asian immigrants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2, 35(4): 407-19.
[16] MAVRINAC G V, SERSIC D M, MUJKIC A. Cardiovascular an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in relation to self-assessed health status [J]. 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09, 33 Suppl 1:99-106.
[17] SANI F, MAGRIN M E, SCRIGNARO M, et al. In-group identification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in-group status on mental health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10, 49(Pt 4): 883-93.
[18] SAMUELSSON G, SUNDSTROM G, DEHLIN O, et al. Formal support, mental disorder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 25-year follow-up study of a total cohort of older people [J].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3, 11(2): 95-102.
[19] HOI LE V, THANG P, LINDHOLM L. Elderly care in daily living in rural Vietnam: need and its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J]. BMC geriatrics, 2011, 11: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