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鑫鑫
【摘 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好萊塢電影就掀起了“中國熱”,并且經(jīng)久不衰。這期間所塑造的中國女性角色從風塵放蕩的妓女到身份顯赫的貴人,從憨厚樸實的農(nóng)婦到風韻別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討的是好萊塢電影中塑造的中國女性到底是什么樣的形象,她們有哪些共同的特點,以及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 中國女性 女性形象
在研究媒介與性別關系時,對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非常關鍵的?!懊浇橹信栽佻F(xiàn)的直觀性特點,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會性別與媒介內(nèi)容研究的重點,也是判斷媒介是否傳遞性別平等意識的重要標準?!雹佟懊浇椤迸c“社會”之間建立的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一方面,媒介是社會的再現(xiàn),雖然不一定是完全真實的顯現(xiàn);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又會反過來影響媒介所要傳播的內(nèi)容和方式。因此,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女性形象是對現(xiàn)實女性建立在某種社會意識上的部分真實的再現(xiàn)。在好萊塢電影中所塑造的中國女性形象,其實就是美國社會對中國女性的一種認識。那么,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女性到底是何種形象?她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女性形象類型
1、俠女
從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的功夫風靡世界之后,“功夫”已然成為中國獨有的符號,它也成為華人進軍好萊塢的一張王牌,華人影星也大多被貼上“打星”的標簽。這張標簽不僅限制著男影星,對女影星也同樣適用。就拿當今蜚聲國際的章子怡來說,她雖然是以一部純情浪漫的愛情劇《我的父親母親》成名,但是真正讓她在好萊塢奠定國際地位的依然是一部功夫戲——《臥虎藏龍》,憑的是她的“打女”形象?!豆Ψ蛑酢防铮顺升?、李連杰兩大功夫高手,兩位女星劉亦菲和李冰冰所扮演的也都是“打女”的角色。
好萊塢電影對于這一類功夫“女俠”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中國女性的正面形象的樹立。
2、妖女
中國女子有著不同于美國白人女性的東方情調(diào),烏黑的長發(fā)、嬌小的身材、血紅的雙唇等等,是白人男性對中國女性幻想的典型面貌。在刻畫這一類形象時也分為正負兩個方面。正面刻畫,中國女性憑借較好的容顏,被塑造為美麗、純潔的“仙女”。相比美國女性而言,中國女性則顯得更嬌小更順服,所以這類角色就被西方男子用來填補本國女性在這方面的不足。負面刻畫,中國女子憑借自己的異域風情,吸引白人男性的注意,這時她們往往充當妓女、間諜這些反面角色,她們是色情、墮落、邪惡的代名詞。香港明星張國榮曾說好萊塢描繪的華人“女人就穿長衫、扮妓女,男人不是扮越南人,就是黑社會?!闭伦逾苍г谷A人演員“在好萊塢只能演窮人和妓女?!?/p>
這些依靠“色相”的東方女子,鏡頭關注的只是她們的身材及面容,對于她們的性格心理方面的特征很少有描繪。這類女性形象留給觀眾的只是模糊的表面化、符號化的印象。
3、悲女
美國是世界強國,表現(xiàn)在電影里面,難免會經(jīng)常在中國人面前擺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態(tài),以展示它在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yōu)勢,可以給中國提供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好萊塢傾向于塑造一些境遇悲慘的中國女性形象。這主要是為了凸顯西方的先進文明以及個人英雄主義。
對這種“悲女”的角色塑造大體分為兩類。一是由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造成的悲慘。電影中勤勞勇敢的農(nóng)婦,在封建制度的約束下,表現(xiàn)得愚昧又可悲,是時代的犧牲品。她們往往受到裹腳、買賣婚姻、重男輕女等愚昧觀念的迫害,她們的逆來順受讓人憐憫,同時她們的甘于奉獻又讓人肅然起敬。好萊塢在刻畫此類中國女性形象時,希望借助西方文明來拯救她們。二是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電影中的中國女子受到威脅時,就會出現(xiàn)拯救她們的白人英雄,實現(xiàn)對中國女子的征服,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
這一類型的角色塑造對中國女性的心理特征有很詳細的描述,所以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立體,但是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傳播了中國封建落后的國家形象。
二、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女性形象特點及形成原因
1、角色類型單一
近百年的好萊塢塑造了很多不同身份的中國女性形象,均可以歸納到上述的幾個類型,但它對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不同行為模式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缺乏差異性的洞察和關注。也就是角色塑造片面,類型固定化。對中國女性的描繪較少涉及到律師、醫(yī)生、商界等這些非傳統(tǒng)的職業(yè)方面。這就造成了國外觀眾對中國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導致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片面、固定化。好萊塢的電影制作者對中國女性存在著一些固定的看法,表現(xiàn)在電影中是女性角色塑造上的類型固定化和單一化。由于中美兩國信息傳播的失衡,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真實情況了解甚少,對中國女性的描述是建立在大量的想象基礎上的。早期陰森恐怖、罪惡滋生的唐人街遍地的妓女又多為華人女性,形成了美國人對華人女性“性放蕩”的負面印象。華裔女演員黃柳霜終其一生也未能擺脫妓女、白人情婦的形象,這也源于西方社會對中國女性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內(nèi)容受到群際關系、群體接觸歷史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在早期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會通過成員接觸流傳下來,較難改變。賽義德說:“東方被觀看,因為其幾乎是冒犯性的行為的怪異性具有取之不盡的來源;而歐洲人則是看客,用其感受力居高臨下地巡視著東方。東方成了怪異性活生生的戲劇舞臺”。②
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功夫女郎的武藝是十分羨慕的,但對于19世紀早中期的華人妓女、情婦形象很是憎恨,對中國的農(nóng)婦持同情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又會持續(xù)影響后續(xù)電影中的中國女性的形象刻畫。由刻板印象導致的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女性的角色類型固定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有中國自身的原因,中國媒體也應該注意塑造多元化的女性形象,進而間接影響好萊塢對中國女性的形象塑造。
2、形象表達有誤差
好萊塢電影的制作者、導演多為美國人,所以拍出的電影會不自覺的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導致塑造出的形象存在誤差,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電影制作者對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了解不足,導致作品形象與現(xiàn)實不符而出現(xiàn)錯誤;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刻畫中國的女性形象時摻入了過多西方的東西,導致形象本身不再原汁原味,使觀眾理解產(chǎn)生偏差。endprint
在電影《花木蘭》中,木蘭被塑造成了頑皮善良的鄰家女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她對待愛情積極主動,她有較強的自我實現(xiàn)欲望,這些與中國北朝民歌中的木蘭形象存在著很大的出入。其實這部電影是“東方外殼下的西方內(nèi)核”模式。雖然電影采用的是中國水墨畫的風格,中國元素符號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但是電影本身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木蘭從軍”故事,木蘭也不是我們傳統(tǒng)觀念中的“花木蘭”。美國電影制作者在借用木蘭故事時,對其進行了改編,加入了更有利于西方觀眾接受的元素。
導致這種誤讀的原因在于中美的文化模式和思維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文化誤讀,導致西方的中國形象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某種摻雜著想象與知識的“表征”,是一種能主動選擇、表現(xiàn)、生成意義的話語?!氨碚鳌钡木唧w運作方式有三種:反映論的、意向性的和構(gòu)成主義的。③好萊塢電影在刻畫中國女性形象時所存在的文化誤讀現(xiàn)象,跟電影的傳播者和受眾都有關系。好萊塢電影制作方在拍攝制作電影時,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滲透到作品當中去,再加上本身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女性的了解不深入,造成了“文化誤讀”現(xiàn)象,刻畫出與實際不相符的女性形象。同時,觀眾在觀看電影時,又會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識對電影進行個性化解讀,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文化誤讀”。
3、態(tài)度逐漸友好化
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女性形象也不是一陳不變的,它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特點,經(jīng)歷了從消極到積極的轉(zhuǎn)變過程,呈現(xiàn)出越來越友好的趨勢。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是落后、愚昧、腐朽的象征,中國人對鴉片的沉醉更是成為西方人筆下取樂的題材。因而那個時期的好萊塢電影濃墨重彩地刻畫唐人街遍地的華人妓女。東方女子扮演的大多是西方男子的情婦,或者妓女,她們被符號為具有東方情調(diào)的女子,是西方男子的獵物。
近些年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關系的改善促成了這種態(tài)度友好化。傳媒的生產(chǎn)和傳播都受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而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它參與建構(gòu)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電影生產(chǎn)的過程也是意識形態(tài)生產(chǎn)的過程,有潛在的政治要求。好萊塢電影是美國商業(yè)文化的產(chǎn)物,是美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歷史上,好萊塢曾以強烈的種族主義偏見和冷戰(zhàn)政治色彩,扮演過“妖魔化”中國和中國人的急先鋒④。今天的好萊塢,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為了贏取更大的市場,在塑造中國女性形象上出現(xiàn)了較大的轉(zhuǎn)變,態(tài)度日益友善。而且積極開發(fā)中國題材的電影,不斷向華人影星拋出橄欖枝?!?/p>
參考文獻
①劉立群:《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153
②孟華 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3
③劉柯蘭,《美國電影生態(tài)變遷中的中國形象解讀》[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2)
④李希光、劉康:《妖魔化中國的背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傳播學2012級碩士)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