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蓓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wù)的目標,感受成功”。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在課余時間里,無法擁有充足的時間和合適的環(huán)境接觸英語。想讓學生自主自愿地接觸英語,掌握英語,最終熱愛英語,就必須將英語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
一、深入鉆研教材,設(shè)計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小學英語教材本身的生活性很強,緊扣生活實際,如問時間,談愛好,定周末計劃,購買食品等。但教材只提供了一個契機,需要教師進一步設(shè)計貼近生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其更容易為學生所熟悉和接受。如果僅僅做表面文章,一味依賴于教材,不做深入的鉆研,那么學生很可能在課堂上只學到皮毛而已。
以3B Unit 7《Where?》為例,這個單元主要教授學生如何詢問某人或某物在哪里及相應(yīng)的回答。在A版塊課文中,呈現(xiàn)了Su Yang 一家尋人尋物的情境,而B版塊單詞中則出現(xiàn)了“kitchen, study, bathroom, sitting-room, dinning-room, bedroom”六個房間類單詞。乍一看,這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情況,如果不假思索,直接照搬課文和單詞直接教授給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學生熟讀熟記新授單詞和句型,但不能真正運用自如。我在準備這一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將課文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課堂上尋找父母或者照相機太牽強,可是尋找學生常用的學習用品就很自然了。在教學設(shè)計中,我將學生的部分文具藏起來,上課一開始便向?qū)W生借用他們的文具,等他們發(fā)現(xiàn)文具不見了,我故作驚訝地發(fā)問:“Wheres the pencil?“當學生找不到回答:“I dont know.”我才揭開真相:“Look ,its in the book.”這樣自然而然地導入句型,讓學生對此句型印象深刻,接著我再讓學生猜測“Wheres the ruler/ball pen/knife”等,他們不僅有了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參與活動,而且迅速將以往舊知與新授聯(lián)系起來,回答“Its on the desk./Its in the school bag”等。當然,也有學生會苦著臉說:“Sorry, I dont know.”層層鋪墊之后學習課文,學生不僅對Su Yang 尋找人或物充滿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拓展鞏固環(huán)節(jié),他們雖然也在模仿課文人物進行表演,但不局限于課文的幾句話,而是聯(lián)系舊知,詢問課文以外的人或物,回答也各不相同。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英語起步階段,對英語充滿了興趣,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容易讓他們接受。隨著學生心智的發(fā)育,簡單的藏東西或者編故事已不能吸引他們。解決這一難題的最好方法是將英語融入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英語。
二、高效利用課堂,創(chuàng)設(shè)生活化的情境
英語情境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方式。盡管教材比較貼近生活,但對于學生來說,課本上的文字畢竟還不是真正的生活,教師應(yīng)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shè)真實的情境,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每節(jié)課的開始都有Free talk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簡單交談復習舊知識并引入新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節(jié)課的起始,雖然時間短內(nèi)容少,但同樣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shè)生活化的情境取得更好的效果。4B Unit 2《At a party》沿襲了第一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并進行了進一步延伸,將簡單地“詢問某人及職業(yè)”拓展到通過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及穿著打扮進行詳細的詢問。在自由交談的環(huán)節(jié),我先簡單地詢問了幾個學生:“Whos that boy/girl?”在得到回答之后。我突然假裝神秘地問一個平時沉默少語的學生:“Whos your good friend?” 讓她悄悄告訴我,而其他學生聽不到,這樣產(chǎn)生了信息溝,學生都很好奇她的好朋友會是誰?于是我讓學生們猜一猜,給予他們一些提示,如:“Shes a girl with long hair/with big eyes/in a black jacket.”盡管學生還沒有學習新單元的內(nèi)容,但通過教師的體態(tài)手勢,都明白句子的含義,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關(guān)注課堂細節(jié),還原生活化的英語
英語是一門語言,如果要真正地做到生活化學習英語,那么在課堂上,在校園里,關(guān)注每一個細節(jié),最大限度地還原生活化的英語,避免照本宣科。在校園中,師生見面以英語問候:“Good morning/ afternoon.”而在課堂上,也要強化學習說英語的意識。例如有學生遲到時,很自然地詢問:“May I come in?” 教師回答:“Come in ,please. ”又如教師在發(fā)號施令的一些用語:“Open your books, turn to page … ./Look at the blackboard./Come here./Speak loudly./Be quiet.”有時候我在批改作業(yè)時向?qū)W生借用紅筆,總不忘詢問:“May I have a red pen?”用完之后歸還,也一定記得說:“Thank you.”這些細節(jié)雖然微小,但只要教師時時關(guān)注,同時身體力行,給予學生最大限度聽、說英語的機會,盡可能地用英語展開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拓展英語知識。在一次公開課的Free talk環(huán)節(jié),我隨口詢問學生:“What date is it today?”這位學生恰好不記得當天的日期,一下愣在那里,不過她隨即緩過神來,用英語回答:“Sorry, I dont remember it.”正是因為平時注重課堂細節(jié),強化學生說英語的意識,在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口語水平,所以即使在特殊的場合,學生也能鎮(zhèn)定自若地以英語解釋自己的突發(fā)情況。
英語需要時時處處與生活緊密相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教師留心用心,運用自己的智慧,盡一切可能將英語賦予生活的色彩,使學生能學以致用。今后我還將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深入的鉆研教材,以求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生活化。
(特約編輯 熊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