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麗
七八年級學生一般在12歲左右,心理大多還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狀態(tài),記憶方式多為機械記憶,思維模式仍有明顯的形象思維痕跡。具體表現在對數學知識會講不會用,重計算、輕概念,易懂快忘。同時,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導致粗枝大葉現象產生。不少學生對中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茫然無知,作為數學教師必須重視上述狀況,適應學生心理特點,處理好整個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鼓勵進取
七八年級學生年幼,活潑好動,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表現自己,如果引導得當,將會轉化為對知識的不倦追求和不甘人后的競爭精神。課堂教學要多引用學生親身感受的事例、令人驚嘆的科技數字、別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計算方法等,誘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時在課內搞些游戲,如出一道題目,讓兩組學生作解題接力賽,每人到黑板前演算一步,看哪一組算得快、算得好,或者搞些“對手賽”, 同桌互考之類的活動,學生都很喜歡。銳氣易長,驕氣宜抑,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嘗到勝利的喜悅,也要設些“陷阱”,讓他們經受挫折,從中得到警醒。課內提問不僅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而且是學生大顯身手的時機。教師可以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或者在新課授結束前的幾分鐘來個“有獎競答”,題目一出,全場緊張。片刻之后,爭先舉手,答對者滿心高興,其他人恍然大悟之余自然向獲得優(yōu)勝的幸運者投以欽羨的目光。可見,爭勝這一無形杠桿,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將演變?yōu)閷W生進取的催化劑。以上這些做法,都很符合初中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能給課堂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給方法,培養(yǎng)習慣
如,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為了使學生的思維從小學形成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應先向學生說明什么叫等量關系,認識凡是表述兩個量的大小關系的句子都可以寫成等量關系表達式,并進行這方面的充分練習。如“甲數比乙數大2”表示為“甲數-乙數=2”或“甲數-2=乙數”以及“甲數=乙數+2”。講解應用題時,通常要求學生不要急于知道要求的是什么量,而是先充分挖掘題意,找出其中的等量關系,并用文字寫成等式,末了,才用直接或間接方法設元,把等量關系表達式“譯”成方程。一年級的訓練,多數學生能認識到等量關系對列方程的重要性,那些解法較靈活的題目,學生列的方程千篇一律的不多見。曾有一道應用題,53人解答就有8種列法。這說明,要使學生從一種思維模式轉向另種一思維模式,最好先向學生展示新模式的具體形象,輔以充分的訓練強化刺激,促使學生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發(fā)揮主導作用,從而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超出感性水平而進入理性認識階段。換言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把方法交給學生,并使之形成習慣。
初中低年級學生不隨意注意和不隨意記憶的表現也很明顯,學習憑自發(fā)興趣,靠一時的熱情,積極性隨興趣和熱情而轉移。對自己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缺陷或失誤很少關注。只看分數,不管對錯,更不理會產生錯誤的原因和尋求改正的辦法,因此,某些錯誤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為此,教師一方面要使教學增強趣味性,盡量發(fā)揮學生不隨意注意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隨意注意,并讓他們親自體會其中的好處。如,每次單元測驗發(fā)卷后,要求學生在錯誤旁更正,并加注錯誤原因(像作文眉批一樣),在卷首對全卷綜合分析評價,這并不是亡羊補牢之舉,而是很必要的信息反饋,有利于消除解題錯誤在大腦中的痕跡。一年過去,學生習慣已成,不少人很有自律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這部分學生的興趣和意志長盛不衰。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興濮中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