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
在教科書的插圖中,屈原、祖沖之的衣襟被穿反了;荀子坐在凳子上讀那個時代不可能有的紙質(zhì)書……近年來,課本里的一些常識性錯誤,不斷被專家、讀者們發(fā)現(xiàn)。
開學沒幾天,又有家長在網(wǎng)上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的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下冊中,《燕子專列》和《月球之謎》兩篇課文存在常識性問題。一時間,網(wǎng)上爭論火熱。
課本出錯了嗎?
《燕子專列》講的是,在一年的春天里,瑞士有著成千上萬只燕子,從南方向北方遷徙,遇到風雪,氣溫驟降,燕子瀕臨死亡。為此,政府呼吁人們救助燕子,并用火車把它們送到溫暖的地方。
《月球之謎》則指出,1969年7月20日,兩名美國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人們將細菌撒在從月球帶回來的塵土上,細菌一下子都死了。在課文中寫道:“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此外,課文中還提到,水藻一旦放進月球塵土里,就長得特別鮮嫩青綠;從月球采回的一塊巖石,據(jù)估計其年齡已有46億歲,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塊。難道月球的年齡比地球大嗎?
對此,有專家和家長提出不同的看法,“火車運送候鳥”違背鳥類自然生存習慣,容易導致其死亡;“月球塵土殺菌”的說法則缺乏有效論證,所以有違常識。
人教社:目前沒有問題
針對家長的異議,人教社公共宣傳辦主任吳海濤作出回應,這兩篇課文目前看來沒有問題,網(wǎng)上的解讀有斷章取義之嫌。
“去年有媒體報道,一位大連的家長對《燕子專列》這篇課文的真實性存疑,于是向瑞士鳥類研究機構(gòu)核實求證,得到的答復是,該國確曾發(fā)生過用火車救助燕子的事情?!?/p>
關于這個行為違反常識的說法,吳海濤表示,課文第一段已經(jīng)用設問句提出:“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怎么還用專列送呢?”在課文中也有相應的解釋,人們尋找的是在突發(fā)天氣情況下,將要被凍僵的燕子。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要用故事的形式,向?qū)W生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
“《月球之謎》的課文,從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來看,應該不存在網(wǎng)友所說的誤導性。課文中的表述是,‘把細菌撒在從月球帶回來的塵土上,細菌一下子都死了,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以及‘從月球采回的一塊巖石,據(jù)估計它的年齡已有46億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塊。難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齡還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動比地球還早?,課文通篇采用疑問句式,并非定論?!眳呛f,“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對這些‘月球之謎進行探索?!?/p>
應該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
對兩篇課文的問題,老師們則提出了與網(wǎng)友截然相反的看法。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語文教師萬平認為:“這些問題目前不能定論就是錯的。《燕子專列》主要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美,培養(yǎng)孩子們對自然的愛。而《月球之謎》的教學重點是鼓勵學生課余查閱資料,并提出疑問?!薄叭绻麑W生提出了問題,我們會鼓勵他們?nèi)ニ伎?,做調(diào)查,而不是簡單地給他們一個對或錯的結(jié)論?!比f平說,現(xiàn)在的孩子思考能力都很強,知識面也很豐富。學生針對課本提出質(zhì)疑,再通過主動學習得出結(jié)論,這樣的方式很合理也有意義。
“語文課本中不應該出現(xiàn)字詞、語法等錯誤。如果這兩篇課文出現(xiàn)了所謂的常識錯誤的話,我倒覺得應該鼓勵孩子去思考,然后再下結(jié)論?!奔议L吳女士認為,讓孩子學會質(zhì)疑所學知識,再通過思考得出結(jié)論,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從事多年科學編輯工作的何銘則提出:“對于常識性錯誤,應當有所區(qū)分。”一類是已經(jīng)被確實證明的錯誤。如近期有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了“濃濃的一氧化碳的味道”這類完全違背科學常識的表述。也有一類是隨著知識發(fā)展,由正確變?yōu)椴徽_的知識。如國內(nèi)大量《昆蟲記》譯本中,選了不屬于昆蟲的“蜘蛛”和“蝎子”。在法布爾時代或許“蜘蛛”和“蝎子”屬于“昆蟲”。但根據(jù)現(xiàn)在“昆蟲綱”的定義——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三對足,“蜘蛛”和“蝎子”均為四對步足,應屬于“蛛形綱”。
初中語文教材存在常識性錯誤和語言不規(guī)范
羅布泊水面竟被“增大”9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羅布泊水面卻超過20萬平方公里!這樣的常識性錯誤赫然出現(xiàn)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本報3月26日刊登《鉛球要在空中飛10秒?!》一文,指出初中數(shù)學教材中存在一些與實際不符的問題,昨天又有老師反映,初中語文教材也有類似問題,亟需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并及時加以改正。
語文教材頻現(xiàn)低級錯誤
上海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試用本)語文八年級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據(jù)史書記載,在四世紀時,羅布泊水面超過20萬平方公里?!遍L寧區(qū)中學語文教研員魏新磊在一次公開課上聽學生讀課文時感覺不對勁:“新疆雖有160多萬平方公里,羅布泊當時再大也不可能占到新疆的八分之一呀?!彼厝ゲ殚嗁Y料后發(fā)現(xiàn),這個“20萬”應該為“2萬”。魏新磊后來又多次聽不同老師上這篇課文,卻沒有任何人提出質(zhì)疑,而教材使用多年,直到今天也沒有加以更正。據(jù)魏老師介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也選用了這篇文章,之前用的也是“20萬”,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更正為“2萬”?!爸e就改并不影響教材的權(quán)威。”更讓魏老師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六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云雀》一文?!斑@篇文章作者是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但原作優(yōu)秀并不等于譯作同樣優(yōu)秀,從漢語言規(guī)范的角度來看教材選用的譯作,錯誤之多令人咋舌?!蔽盒吕谂e例分析道:原文“她的腳爪長得使她不適宜于在林間棲息”,“于”與“在”重復;原文“每年有兩三回,她得承擔起做母親的、多災多難的幸福,忍受無數(shù)風險去盡那份哺育的辛勞”,“承擔……幸?!焙汀叭淌堋L險”,明顯的搭配不當;原文“只要有一絲太陽出現(xiàn),她就會引吭歌唱”,“太陽”前面的數(shù)量詞居然是“一絲”!
教材編寫要多份責任感
“上面所列舉的問題,只要稍微認真一點,并不難看出?!睋?jù)魏新磊介紹,與課本配套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中,還把《云雀》這篇課文的語言品味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學目標”中要求“品味文章豐富、典雅、充滿深情的語言……”,“教學建議”第一條就是“本文語言獨具韻味,值得細細揣摩品味”。這頗有點諷刺意味。
“因為這是教材選編的名家名篇,大家潛意識里早已默認它為佳作,無可挑剔,無可爭議。專家這樣認為,老師這樣認為,學生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蔽盒吕谡f,“教材是老師教學的主要依據(jù),老師和學生通常不會對教材產(chǎn)生質(zhì)疑。正是因為教材有著這樣的特殊地位,對于教材編寫者來說,更需要多一份責任,多一份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