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珊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比較常見的,其發(fā)展狀況影響幼兒人格和品德的發(fā)展,是一種不良行為。開學后的第一學期,是剛離開家庭融入集體的小班幼兒發(fā)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擊性”行為的高發(fā)期,不利于幼兒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也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為什么小班是幼兒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的高發(fā)期,其影響因素是什么,小班幼兒都有哪些攻擊性行為,對個體“攻擊性”行為如何矯正,值得我們思考。
一、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生理因素。幼兒時期大腦皮層以興奮為主,2歲~3歲的孩子正處于直覺行動階段,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到處跑,碰碰這個,摸摸那個,因而行為的目的性不明確,動手之前并不能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后果,而攻擊行動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特別是小班孩子,他們不會用正確的肢體語言,對自己的身體動作為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還比較差。在還不能明確自己行動后果的時期,一旦受到他人的攻擊,或者只是積木被搶、椅子被坐了的小事,都會像條件反射一樣馬上產(chǎn)生另一種更激烈的攻擊反應,造成較嚴重的后果。另外,體質因素和性別因素在攻擊性行為中也有一定作用,比如:體質強壯的孩子比體質弱的孩子攻擊性行為多而強,男孩子比女孩子更有攻擊性行為等。
(2)心理因素。小班幼兒的語言發(fā)展相對來說比較遲緩,當自己有需求時,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只好直接付諸行動,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愿望;缺乏分享意識,幼兒具有明顯的自我為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與同伴玩時常常會搶別人的東西,不能滿足時甚至會抓咬別人。他們對玩具表現(xiàn)出極強的占有欲,不讓別人玩,于是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攻擊性行為。所以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多表現(xiàn)為對其他幼兒身體的攻擊,如:打人、咬人等。
(3)家庭因素。①模仿家長行為。小班幼兒還不能很好地分辨一個行為的好壞,但是,模仿學習的能力很強。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有的家長就會打孩子,認為這樣孩子就會改正,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就會形成打人是正確的觀點,當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以打人來解決遇到的問題?,F(xiàn)在多媒體發(fā)展迅速,很多的傳媒會播放各種槍戰(zhàn)片、動作片、黑幫片等暴力影視作品,而家長沒有很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也會強化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還有家長之間吵架甚至動手等都會給孩子一個模仿的契機。②家長過分溺愛幼兒。有的家長無原則地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幼兒任性、蠻橫、不講道理,在與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fā)生了攻擊性行為。③家長過分限制幼兒。如今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氣極高。因此,許多方面過分限制和束縛幼兒,這也不許玩,那也不許動;走路不能跑、說話不能笑,假日參加各種興趣班,很少讓幼兒與自然和社會接觸、交流,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加之他們嚴厲呵斥的表情,幼兒根本沒有分辯的機會,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幼兒,其心理受到限制,并產(chǎn)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兒園,他們就會像放飛的小鳥,卻因太過自由便會以攻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社會交流。④家長過分放任幼兒。這類家長只是把孩子看作是傳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發(fā)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對孩子不關心、不重視。對孩子的任何行為不分時間、場所、性質,都不加控制,而是讓孩子為所欲為。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表現(xiàn)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規(guī)、隨意攻擊別人,與老師頂撞等。
(4)其他因素。①幼兒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是幼兒成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幼兒很少與同伴交往或者在交往中經(jīng)常被嘲笑、排斥等,就會產(chǎn)生性格扭曲和心理障礙,導致行為上的沖動、攻擊性強等負面效應。②幼兒玩具使用不當?,F(xiàn)在市面上的玩具花樣繁多,特別是各種槍械、刀劍等尤其獲得男孩的青睞,在游戲中經(jīng)常使用這些玩具對著同伴比劃,增強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二、攻擊性行為的類型
如果行為者的主要目的是傷害對方,他的行為就屬于敵意性攻擊。與此相對,工具性攻擊是通過傷害別人而達到其他目的。同一種外顯行為可能屬于敵意性攻擊,也可能屬于工具性攻擊。要依據(jù)具體情境才能做出判斷。如:打人、踢人、咬人、推搡同伴、用力抓同伴、掐同伴身上的肉、向他人扔東西、搶對方東西、向對方吐口水,有的只攻擊同一個人,有的全班小朋友都被攻擊,有的只是開玩笑,卻不懂輕重,出手重,有的認為自己受到攻擊,為保護自己出手等等。這些行為從表面看是屬于敵意性攻擊,但是同樣的行為也可以被認為是工具性攻擊,如:有的小朋友搶玩具是因為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有的是因為喜歡這個小朋友,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就對他采取攻擊性行為等。
三、解決攻擊性行為的方法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給幼兒園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除了先天的原因,更多的是與后天的教育環(huán)境因素有關。那么,如何有效抑制小班幼兒反復出現(xiàn)的攻擊性行為呢?我認為可以從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入手,只有家園配合,緊密合作,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1)幼兒園應根據(jù)幼兒特點及時給予指導。①正面強化策略。教師在應對小班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最重要也是最應該優(yōu)先考慮的策略就是正面強化的策略。在改變小班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時,教師要通過正面強調(diào)告訴幼兒哪些行為是可以被人們接受的,而不只是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例如,班上的T,她經(jīng)常去捏同桌小朋友的臉,或者同桌不同意她的觀點的時候就動手打同桌,逼迫同桌同意。老師和她談話也將她的行為告知家長,但是她依然還是會有攻擊性行為出現(xiàn)。于是,我認真觀察她的一日生活,在她與同伴一起分享玩具的時候對她進行表揚,并送給她一顆“小星星”作為獎勵,在她排隊喝水不插隊的時候進行表揚,對她做值日生幫助老師分碗筷的時候進行表揚,在這樣頻繁的強化策略下,T很快就從每天都要打幾次人的頻率下降到了幾天一次的頻率,最后這些攻擊性行為完全消失。②積極預防策略。在攻擊性行為出現(xiàn)前,采取積極預防化措施是一種很好的策略。運用預防策略需要教師仔細觀察班上的每一個幼兒,以提早發(fā)現(xiàn)問題,無論何時,教師都要盡可能地防止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例如,有一次在班上玩建構游戲,搭建龍舟,但建構材料不夠,我提議兩個小朋友一起搭建一艘龍舟。在小朋友們興高采烈的搭建過程中,忽然L小朋友大聲叫了起來,雙眼睜大,小手握拳,我趕緊走過去,一把抱住他帶到旁邊,他掙扎了一會,情緒慢慢安靜了下來,這時候我摸了摸他的頭,對他說:“非常棒,你沒有打你的同學?!比缓?,我接下去問他:“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你這么生氣?”L就將旁邊桌同伴搶他玩具的事情說了出來。我耐心告訴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的情緒平靜了。預防策略用在年幼幼兒的身上特別有效,因為他們還沒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表達能力。③轉移注意力策略。針對小班上學期幼兒,特別是剛入園幼兒,另一種有效策略是轉移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其他玩具或者零食把兒童的注意力轉移。例如,班上的小D,長得很可愛,長輩非常寵愛他,所有的東西都以他為主。這直接導致了他剛入園的時候經(jīng)常因為一個玩具或一本書攻擊同伴,當同伴反抗時,他會邊攻擊同伴邊哭,這時候我會先把他抱開,然后拿出一顆糖果或者其他的新鮮玩具給他,他的注意力會馬上被吸引。④引導幼兒討論策略。通常,一個四、五歲的幼兒愿意和教師討論那些問題行為。當一個幼兒采取了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他的自我感覺通常也是不好的。這時我找個安靜的地方來和孩子討論,引導他學會控制傷害他人的沖動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可以為他人接受的,但是生氣了就攻擊他人是不被同伴接受的,應該用一種正常的方式來表達。然后繼續(xù)討論對于不同情緒有哪些不同的表達方式,重點討論處理生氣情緒的方式。建議他和惹他生氣的同伴談談,建議他當他想打同伴時,改打地板或者桌子,建議他一個玩具被同伴先玩的時候找其他的玩具來玩,建議他告訴老師,并請老師幫助他處理事情……⑤鼓勵自我控制策略。當幼兒已經(jīng)攻擊同伴導致同伴受到傷害,例如,把同伴咬出血、抓破同伴手臂或者身上任何一個部位、用頭撞同伴等等,或者同一個幼兒重復攻擊性行為,并已經(jīng)和幼兒討論過不能再出現(xiàn)這樣攻擊行為時,采用自我控制策略。例如,班上的小B,經(jīng)常攻擊同伴,幾乎班上的每一個小朋友都被他攻擊過,我運用討論策略和他討論過攻擊性行為的問題,但是他還是會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于是,一次在他攻擊小朋友并在小朋友手臂上留下一圈牙齒印的時候,我先請配班老師帶受傷幼兒去醫(yī)務室處理傷口,然后將小B帶到班級一個安靜的角落里,堅定的對他說:“我不能允許你傷害小朋友,請你待在這里直到你覺得自己不會再傷害小朋友,可以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為止?!苯酉聛砦译x開他不和他交談,也不看他,當有其他幼兒試圖接近他的時候,我請這位幼兒離開,并告訴這位幼兒:“小B需要一個人待會兒,等他回來時你再和他說話。”過了一會,小B過來找我,告訴我,他已經(jīng)知道咬人是不對的,他會改正。我讓他重新參加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適宜的行為時表揚他,強化他的這種行為。當他再次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我對他說:“看樣子你還沒有準備好和小朋友們友好游戲,那么請你再次回到那里,等你確實準備好了再和我們一起參加活動?!弊晕铱刂茣r間策略并不是一種懲罰措施,而是給幼兒提供一個時間讓他平靜下來,重新控制自己。有時候,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他們生氣、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的一種反應,給幼兒時間遠離刺激有助于他們平靜下來。
(2)家庭應學會正確引導幼兒的方法。①傾聽孩子的訴說,了解原委。面對情緒激動的孩子,家長要保持冷靜,向孩子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再發(fā)表意見,教給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②接納孩子。當孩子在外面與小伙伴發(fā)生沖突時,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向他表達理解,為接下來孩子能夠接受家長教導打下心理基礎。③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避免讓孩子看含有暴力、攻擊性行為的影視節(jié)目和圖書,避免讓孩子看到父母之間的爭吵、打鬧。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是非常強的,這些都會對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④和對方家長好好溝通。不管出自什么原因,家長最好能真誠地和對方家長溝通,雙方家長彼此達成諒解,關系和睦,會使孩子們受到感染,才能和平相處。
(福建省福州市兒童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