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征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生化指標改變對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鑒別診斷價值,為今后提高膽源性胰腺炎診斷準確率提供可考的依據。方法 將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間收治的122例胰腺炎患者分成膽源性胰腺炎組和非膽源性胰腺炎組。并對所有胰腺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標r-谷氨酰轉肽酶(r-G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谷草轉氨酶(AST)、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進行檢測和比較。結果 膽源性胰腺炎組在r-GT、ALT、ALP、AST、DBIL 、TBIL指標上出現異常升高,且明顯高于非膽源性胰腺炎組,組間比較χ?=25.97、17.23、20.26、8.41、36.43、21.3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r-GT、ALT、ALP、AST、DBIL 及TBIL生化指標在鑒別膽源性胰腺炎和非膽源性胰腺炎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血清生化指標;膽源性胰腺炎;診斷;檢測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081-02
膽源性胰腺炎的致病原因很多,比如膽道蛔蟲、膽系感染、膽結石等。其中膽結石為主要致病原因[1]。在急性胰腺炎中,膽源性胰腺炎發(fā)病率高于50%,給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與其它胰腺炎相比,膽源性胰腺炎有著比較特殊的發(fā)病機制,且處理原則也有所不同。因此,明確的臨床診斷對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膽源性胰腺炎診斷上,雖然能通過內鏡逆行造影和磁共振造影成像等影像學手段進行膽源性胰腺炎診斷,但是仍然存在漏診的情況,診斷準確率還有待提高[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間收治的122例胰腺炎患者按照臨床診斷結果分為膽源性胰腺炎組(70例)和非膽源性胰腺炎組(52例)。并排除有血液病、糖尿病、肺結核、急性冠脈綜合癥及原發(fā)性肝病史的患者。對比兩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平均體溫,發(fā)現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取空腹靜脈血樣,待血樣自然凝固后進行離心處理,獲取血清。使用日立7060全自動控制生化分析儀進行血清檢測。檢測指標:r-谷氨酰轉肽酶(r-G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谷草轉氨酶(AST)、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試劑提供方為上海科華公司。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胰腺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標r-谷氨酰轉肽酶(r-G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谷草轉氨酶(AST)、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進行檢測和比較。各項指標的陽性標準是:r-GT≥60IU/L、ALT≥40IU/L、ALP≥ 150、AST≥40IU/L、DBIL ≥6.8umol/L、TBIL≥24umol/L。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為保證真實性與科學性,本次實驗數據都由我院專業(yè)人員收集,并且對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檢驗;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膽源性胰腺炎組在r-GT、ALT、ALP、AST、DBIL 、TBIL指標上出現異常升高,且例數明顯高于非膽源性胰腺炎組,詳見表2。
3討論
膽源性胰腺炎(ABP)在醫(yī)學理論上的定義是:結石向膽管遠端移動造成了短時或一過性的梗阻,梗阻又誘發(fā)十二指腸乳頭水腫或Oddi括約肌痙攣,繼而導致膽汁向胰管逆流或胰管高壓,最終造成胰腺急性炎癥[3]。膽源性胰腺炎有著比較特殊的發(fā)病機制,且處理原則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及時且明確的臨床診斷,之后才能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是指:首先確認膽源性胰腺炎患者是否同時伴有膽管梗阻和膽道感染等病癥,然后根據不同的合并癥選擇不同的急診手段或將手術延期。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為:①具有多種比較明顯的急性胰腺炎臨床表現。②經尿檢發(fā)現尿淀粉酶已經超過正常值,經血檢發(fā)現血淀粉酶已經超標。③經B超或CT顯示胰腺有明顯腫大、包膜水腫增厚、密度不均及胰周積液等狀況。④將其它原因誘發(fā)的急性胰腺炎排除。一般不將部分合并有膽結石疾病但又沒有發(fā)生梗阻或膽道感染的病例納入膽源性胰腺炎范疇[4-5]。
我們能從此次研究得出:在排除有血液病、糖尿病、肺結核、急性冠脈綜合癥及原發(fā)性肝病史的患者且平均身高、平均年齡、平均體溫無比較差異的情況下,膽源性胰腺炎組在血清生化指標值上出現異常升高,與非膽源性胰腺炎組呈明顯差異,且各項值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尤其是在r-GT、ALT、ALP、DBIL、TBIL五項的比較上,膽源性胰腺炎組與非膽源性胰腺炎組的差異更為顯著,P均為0.0000。因此可知:r-GT、ALT、ALP、AST、DBIL 及TBIL生化指標能比較良好的鑒別出膽源性胰腺炎和非膽源性胰腺炎。與樊斌,張家耀,張勇等人在《中國醫(yī)藥指南》中所持觀點與上述觀點一致[6]。
綜上所述:目前,內鏡逆行造影和磁共振造影成像等影像學手段無法避免膽源性胰腺炎的漏診。采用r-谷氨酰轉肽酶(r-G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谷草轉氨酶(AST)、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血清生化指標有助于提高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斷正確率[7]。血清生化指標值得在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馬廷午,楊西鵬,張水軍等.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斷與外科手術治療[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5):177-178.
[2]杜慎華.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兩種外科治療方法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50-252.
[3]萬紅友,劉斌,季大國等.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斷與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8(21):201-202.
[4]石小彥.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3):253-254.
[5]嚴華芳.生化檢測指標在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3,21(8):1652-1653,1654.
[6]樊斌,張家耀,張勇等.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5(32):349-350.
[7]林健群,洪建文,楊熙等.膽源性胰腺炎240例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7(8):65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