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陸戰(zhàn)
課堂教學改革能否收到明顯效果,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積極投入。只有引領教師從自身做起,才會實現(xiàn)課堂教學改革的夢想。而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有所作為,就應當明白:功夫在“課”外。
一、引領之一:讀“本”悟“本”
讀“本”悟“本”的第一個“本”,是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等做好課堂教學必讀的書本,第二個“本”是指課堂教學素養(yǎng)之本。課改以來,閱讀已經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路徑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科書等書本卻被“冷落”了,它們也許只是在寫教案時才會派上用場,有的教師一般不會去精讀甚至記憶,更不要說使之內化為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素養(yǎng)。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有所作為,課堂教學就要做到收放自如;教師要想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yè)進行認真鉆研。沒有這些“基本功”的鋪墊,課堂教學極有可能是機械的、低效的,毫無生成性可言。上海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無論是對經典課文的誦讀,還是對精彩習作的記憶,都能夠做到隨時脫口而出。由此可見,要使課堂教學功力日有所長,就必須下足工夫,進行這些最基礎的“閱讀”,如此來讀“本”悟“本”,課堂教學會步入另一層境界。
二、引領之二:課例研究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3年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優(yōu)秀教師。葉瀾教授的話更多的是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引領,其實,課堂教學反思不妨從課堂案例研究做起。課堂案例研究是目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最直接、最簡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謂課堂案例研究,就是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作為分析對象,借助錄像、同伴、文字實錄等方式開展的一種系統(tǒng)的教學反思活動。余映潮老師用10年的時間研究了100個課例,寫了100個課評,難怪有人說在語文教學界很少有人像余映潮那樣,能把每一節(jié)課都上得很精彩。由此可見,在盡最大可能用心上好課的前提下,用“理論學習—教學實踐—自我反思”的系統(tǒng)反思方式來做好課例研究,是課堂教學產生質變的一條必由之路。
三、引領之三:道術合一
吳正憲老師上公開課時有這樣三個細節(jié):(1)上課伊始,面對孩子們的問好,吳老師認認真真地鞠躬回禮。(2)課堂上,一個孩子上臺板書,卻因為個子矮夠不著,吳老師便抱起孩子板書。(3)下課了,吳老師笑瞇瞇地站在門口,一個一個地對孩子們說“再見”,并向他們揮手。李鎮(zhèn)西老師這樣來評價這三個細節(jié):在課堂上,吳老師極具親和力,這親和力絕非故作姿態(tài),而是發(fā)自內心地愛孩子。《孫子兵法》云:“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tǒng)術,以術得道。”在這里,“道”是說教育的理念、規(guī)律和原則等,“術”是方法、技藝等,只有道術合一,才能踏上課堂教學改革的正確軌道。吳正憲老師身上所具有的仁慈、溫和、耐性等品質均屬于倫理德性,都是為師不可輕視的“道”。近些年,隨著教師專業(yè)成長步伐的加快,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yè)視野進一步厚實和拓寬。不少地方學習課改經驗時熱情似火、雄心萬丈,可能堅持下來、做出成績的卻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似乎我們在課改時只注重了“術”的效仿,而忽視了“道”的修煉。只有在課堂上把“道”和“術”融為一體,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春意融融、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