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呼喚“中國好教育”,我們也一直在期待中國教育能來一場深刻的變革,甚至來一次真正的脫胎換骨。改革的呼聲其實已經響起了多年。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為我們描繪了一張宏偉的改革藍圖。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吹響了教育改革的號角。我們從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可以看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關于教育的表述,這一次是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文字也多達720余字,對立德樹人、推進教育公平,對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都講得很清楚。應該說,改革的方向已經非常清晰。
中國教育的癥結在哪里?有一個問題我們一直沒有很好地關注,這就是民間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一直沒有真正地進入教育領域,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這次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提出要引入市場的機制和第三方力量變革教育,這為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當然,教育領域不同于經濟領域,教育不能完全由市場說了算,因為教育畢竟是一種公共服務。但是,和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進入,如果沒有市場力量的配合,也會面臨很多問題,甚至有可能寸步難行。
長期以來,教育改革已經明顯滯后于經濟改革。有人甚至說,教育是計劃經濟最后的堡壘,市場力量根本沒有進入教育領域。這話或許過分,但多少說明我們的教育是遠離民間、遠離市場的。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經常面臨詬病、遭受批評的一個原因。三中全會的《決定》給了我們一個啟迪,就是應該讓民間資本更多地投入教育,應該讓“草根”教改更深入課堂,應該讓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評價。一旦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解決了,教育的很多病癥也就能夠得到醫(yī)治,教育就會變得更有活力、更加公平。
第一,讓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教育領域,使教育更均衡、更有活力
一個國家的教育有沒有活力,一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能不能形成好的生態(tài),取決于政府與市場在教育資源的配置方面是否合理平衡。從發(fā)達國家走過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民間資本進入教育對于教育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間資本不僅僅是解決教育經費投入的問題,它本身還是一條鲇魚,會激發(fā)教育的活力;它也會是一個標桿,讓公立學校不敢懈怠。
現在我們的民辦教育總體上仍比較薄弱,因為民辦教育的門檻太高,真正的民間資本進不來,大部分學校是依靠自身的積累慢慢成長起來的。在中小學,我們的公立學校過于強大,但長期構建起的公立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不均衡的教育系統(tǒng),導致好學校非常之好,差學校則相形見絀。民間資本要想辦到好學校的水準仍有相當的難度。擇校問題一直是中國教育的老大難問題,原因何在?就在于學校之間的差距太大,而且利益集團已經幾乎壟斷了好的公辦學校資源。能不能變革一下,讓民間資本也能進入某些最好的學校呢?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應該是均等的,至少是盡可能優(yōu)質、均等的教育。如果政府仍然壟斷著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最好的學校不進行制度的變革,讓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就有很大的難度。
長期以來,我們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公立教育為主。有些高校號稱民辦的二級學院、獨立學院許多也不是真正的民辦,即使其中有少量的民間資本進來,也是利用了政府的品牌和資源逐步形成的。由于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的門檻太高,加之目前的政策缺乏吸引力,導致中國的民間資本很難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如我們要求大學的校園要有500畝地,要求必須從大專開始辦起,這兩個基本條件就已經把民間資本攔在了教育之外。
我們能不能用更好的政策吸引一流的企業(yè)興辦教育?能不能吸引第一流的人才進入我們的民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國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我認識的很多著名企業(yè)家都愿意做教育,國家能不能出臺政策吸引他們辦教育?我們的大學能不能做一些改制,能不能做一些托管?這的確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所以說,只有讓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之后,教育才能更均衡、更有活力。到那時,教育的體系很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很清晰。一方面,政府辦的學校,資源配置大致相同,從學校的硬件如圖書、實驗室、操場等,到學校的軟件尤其是教師等,都要盡可能相同。另一方面,民辦教育不是辦面向有錢人的學校,而應該是有特色、為民眾服務、更個性化的學校。
這樣,由政府提供基本均等的教育資源,市場提供可以選擇的教育資源,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就會逐步形成。如果有特色及有選擇性的學??梢愿嗟刈屆耖g的力量去辦,政府就有更多的力量去推動教育均衡,實現教育公平。
第二,讓草根的教改更深地進入課堂,讓教育更人本、更有效率
事實上,這么多年來,“草根”的教育改革、教育實驗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我們對教育多有抱怨、批評、責難的同時,大家也會發(fā)現,有很多民間的教育改革正悄然興起。從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實驗到邱學華的嘗試教育法,從葉瀾的新基礎教育到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探索,從洋思經驗到杜郎口的課堂變革,許多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區(qū)域教育改革的巨大動力。
再如我們的新教育實驗,現在全國已經有1800多所學校、43個實驗區(qū)、200多萬師生參與。我們的學校每天用一首歌開始新的一天,“晨誦、午讀、暮省”,已經成為許多學校的兒童生活方式。孩子們有海量的閱讀,閱讀伴隨著他們學習的歷程。新教育教師成長的三專模式(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已經成為教師成長卓有成效的“吉祥三寶”。
在中國,還出現了很多“教育自救”組織,父母和教師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興辦了許多沒有被認可的民間學堂,如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華德福學校。在這些學校中,我也發(fā)現了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好東西。
變革的智慧在民間。民間的許多教育改革,“草根”的許多教育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看到了明天教育多元化的曙光。那種完全沖破體制束縛的改革,那種父母對于教育的渴望,真的讓我們看到民間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力量。對于這樣一種教育力量,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包括許多教育媒體,離這些民間的力量、民間的智慧仍然非常遙遠。很多已經成功的民間課改,還沒有引起我們教育行政部門或者教育媒體的廣泛關注。
學在民間。這樣一些民間的教改,我認為應該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在更多的學校去推廣。
第三,讓社會力量更多地參與評價,讓教育更科學、更加公平
評價是教育的一個指揮棒。長期以來,我們因為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缺乏比較公正、客觀的評價力量,教育改革很難得到真正的、巨大的推動。我們的管、辦、評一體化,教育行政部門既是運動員、教練員,又是裁判員,教育督導很難對教育自身進行監(jiān)督指導。一方面,官方的教育督導實際上歸教育行政部門直接領導,所以它難以成為一種教育變革的力量;另一方面,社會力量也沒有真正地參與我們的評價和考試。
我們的高考制度之所以被廣為詬病,就是因為它缺乏變革的內部力量,缺乏有質量的競爭機制。什么是好學校?什么是優(yōu)秀的教育質量?什么是合格的考生?為什么不能把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評價技術用于我們的教育?如英國和香港正在使用的“增值評價”,不是簡單地比較一所學??既×硕嗌俦本┐髮W和清華大學的學生,而是看每個學生、每所學校在他們原來的基礎上有多大進步。再如,看學生一門學科的成績,不是簡單地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對于這門學科基本知識掌握的程度,看他的學科結構。我熟悉的中國“公眾教育”評價機構就已經成功地運用在許多中小學。
但是,這些好的方法和技術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與推廣。一方面是因為與政府評價機構的利益沖突,另一方面是行政部門沒有變革的內在需要。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第三方的評價,要強化社會力量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有更大的氣魄讓民間資本、民間智慧、民間力量進入我們的學校,深入我們的課堂,參與我們的評價,我們的教育就會更有活力,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在教育中就能夠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教育問題從更深層次上說是社會問題的縮影。我們教育部門雖然為全社會背負了不少責難,但在任何環(huán)境下,我們僅僅從教育自身出發(fā),也可以有所作為、有所擔當。因為教育自身積極地改革與改良,本身就會影響社會,推動社會發(fā)展。但是,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在教育改革深化的關鍵時期,民間資本、草根教改、社會力量,應該成為推動教育變革新的生力軍。我們必須勇往直前,不斷探索,只有這樣,理想的教育之路才會出現在腳下。
(作者系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