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 要: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大眾傳媒的快速發(fā)展,漢語對英語影響不斷深化,中式英語雖廣受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的詬病,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大行其道。本文以科學語言觀的視角,通過語言哲學、語言遷移理論、順應論和模因論等理論,分析當下廣為流傳的中式英語存在和傳播的原因與動力。
關鍵詞: 中式英語 科學語言觀 啟示
一、引言
2010年的“Ungelivable(不給力)”一詞自出現(xiàn)在微博之后,在短短的幾小時內(nèi)被轉發(fā)了上萬次。該詞被網(wǎng)友戲稱為可能是有史以來傳播速度最快的英語詞匯。美國《紐約時報》幽默地稱,如此使用這種詞匯“非??帷薄T?009年新浪網(wǎng)主辦的“票選十大中式英語”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3417票位居榜首,成為廣受網(wǎng)民歡迎的最熱中式英語。但是,在同年3月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一則報道中,卻傳遞出不同的聲音——據(jù)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介紹,上海組織學生志愿者上街尋找中式英文標牌,不久后將開設網(wǎng)站,收集關于這方面的投訴。這是中式英語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來,遭遇的第二次清理整頓。面對這樣一些數(shù)據(jù),人們不禁要問:中式英語真的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罪孽深重嗎?那么為什么廣受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詬病的中式英語仍能在實際應用中大行其道呢?
二、中式英語簡介
“中式英語”有如下含義:(1)指英漢混合語(Creole),即由洋涇浜(Pidgin)逐漸演化而來且代替原來母語的語言。在漢語和英語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qū),就曾經(jīng)或正在使用這樣的混合語。(2)指西化的華人、華僑所講的夾雜著英語的漢語。(3)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對其英語水平不高的華人配偶所講的語言。(4)指一種“不符合英文規(guī)范用法及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是中國人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受漢語語言、文化的影響,硬套漢語的規(guī)則和習慣而產(chǎn)生的中介語變異體,是一種不可避免的過渡現(xiàn)象”(李文忠,1993)。引起中外學者激烈爭論和密切關注的,常常是最后一種。李文中(1993)把它定義為“中國的學習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影響,硬套漢語規(guī)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xiàn)的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中式英語是一種畸形語言現(xiàn)象,將隨著英語的普及和中國英語使用者的自我審視而逐步減少或消亡”。王弄笙在探討中式英語出現(xiàn)的原因時指出,“由于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不斷出現(xiàn)、搭配不當、過多使用修飾詞、擬人法在漢語中使用過多等原因,從而導致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但也有學者對此持寬松態(tài)度,Kachara認為中式英語是一種“規(guī)范依附性英語”,是“新英語”。汪榕培(1991)將其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錢乃榮表示:中式語言是英語在中國發(fā)展的合理存在,“語言就應該是活躍的,如果都固化了,語言就死了”。
三、中式英語產(chǎn)生和傳播的原因
首先,從語言哲學層面來說,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和存在具有合理性與必然性。索緒爾在其《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1916)中有這樣的表述:語言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一個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相對穩(wěn)固、均質(zhì)同一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是集體的屬物,不私屬于任何個人,言語——人們每天說的話,從他人口中聽到的話,從書中看的話……這類富于各人色彩的東西才屬于個人。索緒爾用式子“1+1+1+……=1”描述何為語言。試想,如果把等號后面的“1”看做是英語這種語言,那么等號前面的“1+1+1+1……”則多達數(shù)幾億,可以看做是英語的變體。因此,過去教育界追求標準英語、倫敦音,現(xiàn)在對何謂規(guī)范標準的英語,則傾向于作多元的理解:不但美、澳、加可與英國同席而坐,都是正宗的英語母國,而且印度、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地都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使用,可以確立自己的發(fā)音標準和語用規(guī)范,不必處處唯英美用法為是。于是便有了新概念—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這意味著英美諸國的英語也只是當今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的變體,其他地區(qū)的英語享有同等的規(guī)范權和發(fā)展權。正如達爾文所言,“不曾在某種程度上發(fā)生變異和改進的任何類型,大概都易于絕滅”;“經(jīng)過改進的新類型,是‘變異和‘最適者生存的產(chǎn)物”。中式英語正是在英漢兩種語言世界觀的共同作用下,同時兩種語言的融合必然會因世界觀不同而產(chǎn)生變體的結果。
其次,從語言遷移理論來說,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和出現(xiàn)是客觀合理的現(xiàn)象。遷移原是心理學家應用的一個術語,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一種過程。Lado對遷移做了如下表述:當母語的某些特征與目的語相類似或一致時,容易產(chǎn)生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亦稱干擾(Interference),則往往產(chǎn)生于母語與目的語的結構差異,差異越大,干擾就越大,該觀點即他在其《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提出的對比分析假設理論。中式英語往往是,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母語(漢語)對學習者在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遷移而造成的副產(chǎn)品。例如,通過對漢語表達方式生搬硬套翻譯成英文,產(chǎn)生中式英語表達:raining chicken(落湯雞),people mai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small school(小學),F(xiàn)irst under after on,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先下后上,文明乘車),Take Iron Coffee(拿鐵咖啡),等等。除此之外,二語習得的石化現(xiàn)象也會導致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和產(chǎn)生。對于我國的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來說,常常由于對所學英語中某方面的知識不熟悉,在技能獲得的聯(lián)想階段,借用母語的相關知識出現(xiàn)母語負遷移而導致石化的產(chǎn)生,尤其是成人學習者,無論他對英語語言形式的掌握達到何種程度,他的漢語思維方式和本民族的生活習慣都是不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符合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是一種不容回避的客觀存在。
再次,順應是中式英語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順應理論是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維索爾倫(Verschueren)在他的《語用學新解》(1999)一書中提出來的。順應論強調(diào)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nèi)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選擇發(fā)生在語言的每一個層次上,并且是同時進行的。語言使用過程中所做出的語言選擇,必須順應交際的環(huán)境和交際的對象,動態(tài)地根據(jù)不同的心理意識而做出某種順應。人們之所以能在語言使用中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中式英語是標準英語的變異,是對實際應用的折中,以及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順應和適應。從句法上看,中式英語順應了國人參差不齊的英語水平和日益深化的中外交流。它常常以句子或詞組呈現(xiàn),表達的意義單一、簡潔明了,很容易為人所接受。從語法上看,中式英語順應了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它使英語更富有彈性、靈活性,也更加新穎,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漢語具有柔軟性和彈性,以注重達意為主,而英語注重更多的是形式方面,中式英語是英語和漢語的融合,能使英語更加生動。例如,“You Can You Up(你能你上)”。從措辭上看,中式英語順應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體制、宗教、社會等的好奇心理。中式英語既有英語言簡意賅的特點,又保留了中國人特有的曲線型思維表達方式。例如:Long time no see與Ihave not see you for a long time.(好久不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與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in...(人山人海),等等。因此,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對中式英語持否定態(tài)度,但它仍廣受關注并被快速傳播,這與它的順應性不無關系。
最后,中式英語的傳播契合了模因論的原理。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達爾文的進化論而產(chǎn)生的。這一理論通過對生物基因進化整體模式的模擬,對基因復制、傳播和進化進行探討,旨在詮釋各不同事物之間存在的普遍聯(lián)系、相互之間的文化傳承性,以及文化的進化規(guī)律?!澳R颉笔悄R蛘撜擉w系中的核心;該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76年英國牛津大學行為生態(tài)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書中,“?!奔础澳7隆?,“因”即“基因”。按照道金斯的觀點,模因是一個類似于文化進化單位的復制品;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能夠發(fā)生進化,并且這種進化方式與生物進化相類似。現(xiàn)實中,人們常使用的詞語、音樂、圖像、手勢,或者常表露的面部表情等,都被視為模因的表現(xiàn)形式。實際上,模因只是一種思想活動,它本身沒有明確的活動目標或活動意圖;模因可以被復制,而且可以不斷被復制。當某種特定的和非特定的思想或者信息模式呈出后,一旦被局部或廣泛傳播、仿制,它就會具有模因性。Dawkins認為,成功的模因有三個特征:①復制保真度:復制得越到位,其原版性能就越能得到保留。如語言、宗教、傳統(tǒng)風俗等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就是因為其具有高度的保真度;②多產(chǎn)性:多產(chǎn)性是指模因的復制度多樣化,復制速度快速化;復制速度越快,則模因擴散越廣;③長久性:復制模式在語言層面存在的時間越久,則被復制的概率和數(shù)量就越大。中式英語的傳播就完全符合模因的特點。首先,數(shù)量龐大的網(wǎng)民和娛樂節(jié)目受眾為中式英語的傳播奠定了人數(shù)基礎,使其能夠廣泛傳播和復制,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能夠被廣泛流傳的中式英語,是由于它形式簡單,保真性也很強。在本文開頭提及的“Ungelivable(不給力)”和“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很好地印證了這類中式英語的保真性,它們廣為流傳且形式不變。隨著具有中式英語特點詞語的傳播,許多這樣的派生詞接踵而來,體現(xiàn)了中式英語作為模因的多產(chǎn)性。(見下表)
這些廣為流傳的中式英語,憑借自身文化的傳承性、感染力,依靠各種媒體(網(wǎng)絡、報章、雜志、電視),在文化和語言交流中迅速被復制,且得到了廣泛傳播,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四、啟示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交流的工具,隨著中外文化的接觸和碰撞,大眾傳媒的發(fā)展與興盛,其必然要經(jīng)歷由全球化至區(qū)域化的演變,中式英語應運而生。雖然中式英語在語言學者和語言教師中引發(fā)了很多爭議與論辯,大多數(shù)對其持否定態(tài)度,但它仍然廣受關注,并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向前發(fā)展,在廣泛的國際交流中,證明了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式英語憑借其簡潔、趣味、簡短、直接的特點,體現(xiàn)了語言使用者的文化創(chuàng)新性,已經(jīng)成為一種交流傳播的工具,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它的存在和流傳為英語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英語的內(nèi)容,對英語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人們對新生事物應該采取寬容態(tài)度,靜觀其變,順其自然。當然,這其中也存在度的問題。如果我國英語使用者和學習者偏執(zhí)地不顧英語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而生搬硬套漢語的語言習慣,制造出令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的語言,就會遭到接受者的反感和排斥。本文所談的合理存在并廣泛流傳的中式英語的范圍需要謹慎把握,總體原則是能夠起到順暢交流的目的,在表達形式上因為合理添加了中國思維,與英語國家人們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1:5-12.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現(xiàn)代外語,2003.2:200-209.
[5]甘利.母語負遷移問題與英語語法教學.山東外語教學,2004.4:28-30.
[6]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語言科學,2005.6:65-68.
[7]錢敏.二語習得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之探析.中州大學學報,2006.2:59-62.
[8]趙改梅,王曉斌.模因與流行語傳播探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2:25-27.
[9]吳敏.順應論視角下旅游景區(qū)公示語英譯原則分析.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