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霞
我們都希望小班額授課,可是對于筆者來說那只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努力尋找一種能適合大班額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大班額下的小班化教育。
一、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為大班額下的小班化教育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條件
1.墻壁文化
教室前面正上方寫著班訓:礪志篤行,勤學善思。勉勵學生磨礪自己的意志,堅定自己的信念,勤奮刻苦,善于思考,成為一個自信自強、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中學生。四周墻壁上還有名人畫像和名言警句。醒目的地方有一個成果展示臺,專供展現(xiàn)學生的風采之用。
2.博客平臺
在學校的倡導下,初一下學期我們建立了班級博客。一開始有些學生和家長不支持,有些家長還認為是耽誤孩子學習。隨著博客內容的逐步完善,點擊率的不斷攀升,關注度的不斷增加,家長也開始關注,并積極參與,沒多久,班級博客成為家校、家家、師生、生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3.“授星”活動
班級九十三人,我們分成十二個小組,每小組都有一名能干的組長,這個能干,不是因為學習優(yōu)秀,而是看綜合能力、品德修養(yǎng),學習成績只做參考。每學期末都有“授星”活動,比如“學習之星”、“智慧之星”、“合作之星”、“勞動之星”、“發(fā)明之星”、“體育之星”、“文藝之星”、“美術之星”、“環(huán)保之星”、“朗誦之星”等,學習成績再也不是唯一評價標準。
二、構建班級制度,為大班額下的小班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1.制定班級公約
在制定班級公約時,以班級成員為主體,激勵每位班級成員參與,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最后通過全班民主表決形成定案。由此,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同,使他們自覺內化為追求的目標,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執(zhí)行,實行自主管理。
2.實行積分量化管理
為了進一步強化班風學風建設,培養(yǎng)同學們的班級集體榮譽感,提高班級凝聚力,真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平時班級管理采取積分量化管理,在出勤、紀律、衛(wèi)生、學習、生活、活動等六個方面實行積分制,每月在班會上進行總結,計入期末評比總分之中。
3.成立家長委員會
在大班額的條件下,光靠老師的力量就太微薄了,要贏得家長的大力支持。家長委員會,顧名思義就是由家長代表成立的組織,是增進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每學期學校要至少舉行一次全校家長委員會會議,聽取學校的工作報告。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至少兩次家長委員會講座活動,也可與家長會合并舉行。有了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班主任工作也變得輕松了許多。更重要的是,有了家長的配合,學生的學習也不再單純的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了。每天家長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之中,班級整體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是大班額下的小班化教育的必然結果
1.增強學學的主體意識
大班額最大的教育難題就是不能照顧到每個孩子,而小班化教育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于是,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將學生化整為零,由面到點,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要強調以合作、探究學習為主導的學習方式,即小組合作學習。
2.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要真正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需要發(fā)揮學習小組合作的功能。在小組發(fā)言前,學生先在小組內發(fā)言、交流,在有限時間內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通過這種參與,篩選、過濾出有價值的信息,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讓他們學會了傾聽,因為要對別人的意見發(fā)表看法,先要聽懂別人的意思。
3.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首要的問題就是大班額中存在的學生間的個性差異較大的問題。這種差異既然無法消除,不妨把它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利用起來。我們根據(jù)學生間的具體差異,科學合理地分組,多留出學生合作的時間,變“精講精煉”為“精講多練”或“少講多練”,讓老師從獨占課堂的模式中跳出來,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帶學生,這樣就逐步縮小了學生之間的差距。
4.分層教學,讓學生各取所需
大班額條件下存在著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我們根據(jù)學情,確定了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將較難的問題交給學優(yōu)生解決,基礎性的問題交給學困生,并培養(yǎng)他們樹立自信心,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外作業(yè)也實行分類布置,既讓學優(yōu)生吃得飽,又讓學困生吃得消。這個分層目標是一個動態(tài)目標,會隨時進行調整。
在大班額這種特殊的教育條件中,我們努力踐行小班化教育的理念,三年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了,綜合素質提高了,獨特的個性形成了,更可貴的是打破了大班額不出成績的魔咒,2014年筆者所帶班級中考中有43名同學升入重點高中,創(chuàng)造了五常教育史上的一個中考奇跡。
(作者單位:黑龍江五常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