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瑩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高度重視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進程中,緊密結合已有的歷史條件,充分發(fā)揮黨的這一政治優(yōu)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因此,全黨同志必須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從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完成黨的歷史任務的高度,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從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入手,具體闡述了加強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從而提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創(chuàng)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088-02
一、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黨關于解決人的思想、觀念、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的思想覺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工作的重點組成部分,是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證。1955年,毛澤東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經(jīng)濟工作的生命線”的科學論斷,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
中共中央《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同時強調出其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人、啟發(fā)人,解決人的立場和思想問題,使人們從各種謬誤和偏見中解放出來,不斷提高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加強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不是個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鴉片戰(zhàn)爭以后,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眾多仁人志士不斷地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在各種思潮運動中,如:改良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唯意志論、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都先后在我國嘗試過,但是都失敗了,成了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而只有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深深扎根,引領中華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馬克思主義是伴隨著工人運動登上歷史舞臺的,這使工人階級深刻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從而成為一個有覺悟的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具有長遠的意義。
要想加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必須要積極宣傳倡導馬克思主義思想,因此,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黨領導整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理論和實踐是在黨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時要充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方式,首先,可以通過講演宣傳的灌輸方式來向人民大眾傳播馬克思主義。這種方式要求管理者用心組織群眾,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傳達,使講演豐富多彩,聽眾易于接受。其次,可以采用會議宣傳的灌輸方式,如:傳達會、動員會和誓師會等。這種宣傳方式具有針對性強、號召力強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是我國基層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最后,可以采用媒介宣傳方式。這種方式以多媒體傳播媒介為載體,向廣大群眾進行教育宣傳。其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可以對思想教育信息進行快速、立體、形象的傳播,在群眾中形成積極的影響。因此,只有充分加強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領社會思潮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xiàn)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等思潮,這些思潮對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給我們帶來了正面的觀念,例如:勤儉節(jié)約、守時、開拓進?。恢行缘挠^念,例如:競爭。然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負面的觀念,例如: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所以,要想捍衛(wè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我們必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功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人們要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把集體主義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作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準則。要引導人們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增強對集體的歸屬感、責任感,從而積極投身于集體的事業(yè),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努力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執(zhí)政理念,然而,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是否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若一個國家的人民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自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以來,一直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政治導向的作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正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政治優(yōu)勢,獲得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才使黨在艱苦條件下發(fā)展壯大從而取得勝利。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通過不斷地灌輸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例如: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激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是啟迪人們的思想,感化人們的心靈,從而激勵人們前進;通過挖掘人們的潛力,使人們不斷進取;通過關懷體貼,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寬慰;通過鼓勵參與增強人們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從而有效促進人們不斷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精神激勵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比擬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這種精神激勵,使全體人民認識到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既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相一致也同現(xiàn)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相一致,和諧社會是一個美好的愿景,是國泰民安的社會狀態(tài),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想,這種崇高感和神圣感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和凝聚力作用,增強其時代性和感染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開展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教育活動,從而教育人們樹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教育人們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推動整個社會向著“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活良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前進。
三、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路
(一)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關注黨的群眾路線工作
黨的群眾路線是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方法論,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方面,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
群眾是我黨的力量源泉,只要堅持正確的群眾觀,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連,我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走向輝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xiàn)145次,這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黨的人本理念、為民情懷。報告同時也提出了脫離群眾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的嚴峻考驗。“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十八大報告中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堅持走群眾路線,始終和群眾保持一致。
堅持走群眾路線,將思想植根于群眾之中。如何對待群眾,是思想政治問題,是黨性原則問題。作為黨員干部,就要做到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掛在心上,想問題、辦事情將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工作路線。以群眾呼聲作為工作的第一信號,以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第一選擇,以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標準。堅持“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在群眾中樹立干部“為民、務實、清廉”形象。
(二)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三貼近原則
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思想領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為改革開放適應新形勢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我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歸根結底是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服務的。要防止和糾正思想政治工作與經(jīng)濟工作脫節(jié)的“兩張皮”現(xiàn)象,一定要緊密結合經(jīng)濟工作和各項業(yè)務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的實際活動中去?!睒I(yè)務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三個同時,同時布置工作,同時檢查工作,同時總結工作。經(jīng)濟工作與業(yè)務工作有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在進行業(yè)務工作的時候,進行思想動員;其次是在進行二者工作的時候,要進行思想鼓動;最后,在二者工作結束后,要進行總結表彰。
(三)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要求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說服力、增強影響力,又必須注重形式和內容的創(chuàng)新。要根據(jù)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從單方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轉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灌輸,但是具體的方式要改進,要在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不能照本宣科。
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漸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建立健全社會反映機制,加強社會心態(tài)的檢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態(tài)疏導、調適與平衡工作體系,促進社會情緒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態(tài)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態(tài)良性變化,從而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貴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2001.
[3]董婭.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fā)展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吳潛濤.思想理論教育熱點問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