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貞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勞動力市場對畢業(yè)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吸收語言、獲取語言信息主要途徑之一的聽力,卻是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筆者結合自己的聽力實踐教學,通過分析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關鍵詞】英語聽力 高職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1 引言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要求“培養(yǎng)出社會各個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英語課程不僅要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其專業(yè)特點就是與社會行業(yè)密切聯(lián)系,這個特點決定了高職高專學生更要注重英語聽說技能的訓練。同時,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基本技能中,聽處在首要位置。聽是語言交際的重要方面,它不僅僅是交流的基礎,還是其他各方面技能的基礎,可見其重要性。因而,聽力課程設置的特點就是要強調綜合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突出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2 高職高專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教學對象差異性
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源層次比較復雜,主要來自高中和初中。高中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好,有一定的英語學習興趣,但基礎知識較薄弱,整體水平不高。而初中生只學過幾年英語,入學成績參差不齊,學習主動性不高,有的仍處在知識的起步階段,只會讀些單詞;有的甚至只認識26個英語字母,可以說對英語是一無所知,喪失了英語學習興趣。這些都使得大部分高職高專學生對英語產生一種恐懼感。其次,學生來自不同省份城市,部分來自農村,在上大學前幾乎未聽過錄音,也沒上過聽力課。相當多的學生在高考英語考試中聽力部分大多靠“蒙”,得分較低,有的是對每道題都選擇同一選項,比如答案“B”或“C”;有的是依靠自己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通過考試。因而,一上聽力課學生就不知所措,部分學生幾句聽不懂之后就產生了急躁心理,總覺得自己基礎差,學了也沒用,寧可破罐子破摔,從而對聽力失去了興趣,有的甚至產生了一種抵觸和排斥心理,這些都給英語聽力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2.2 教學內容片面性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職學生的素質普遍較低,較于全日制本科學生而言學習基礎相對薄弱,普遍感覺英語聽力難度最大。而有些教師,一味“教教材”,只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情景教學,學生無法深入了解聽力話題,久而久之,由于學不到新知識,他們對聽力材料失去了興趣,學習潛能就會被抑制,聽力課的效果越來越差。此外,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教材中,部分教材的語言過于單調和書面化,缺乏交際性;部分教材仍為了迎合各式各樣的英語考試而在模式上與普通本科英語教材相仿,造成了有些教師在授課時,只注重學生做題經驗的積累,而忽視了聽力的技巧。
2.3 教學模式單一性
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著教師講,學生聽的課程教學模式。在聽力課堂上,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在前面放錄音或各類碟片,學生在下面聽、看、寫,之后就是提問并對答案。不少老師都覺得上聽力課是最輕松的。然而,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使他們不能根據自己的程度來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和進度,既不利于調動和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反映出教師對語言聽力訓練策略較少、缺乏對學生聽力能力策略的培養(yǎng)。此外,教師和學生都把重點放在應付考試,課堂上缺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參與意識薄弱,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甚微。
3 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教學改革
3.1“視”“聽”“說”實踐教學的結合
隨著教學理念的發(fā)展推進,聽力已不再是簡單的聽,它往往融合了視和說,也就是現今所說的視聽說,而多媒體的運用恰好有效地把這三者結合在一起,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水平。通過視、聽和說的結合,讓學生全方位動腦(信息的捕抓)即看到某個片段,動手(聽力習題訓練)即聽到某個片段,動口(聽的輸入與說的說出)即把信息主動積極地儲存在腦子里,然后進行相應的練習,這樣聽和說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性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也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在教學中,視聽材料一定要選擇沒有字幕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且句子結構簡單,語速緩慢,以激勵學生結合畫面和情景努力聽懂,并直接在腦子中用英語思維和理解。觀看之后,可讓學生進行詞義猜測,用英語簡單表達出視頻中的內容,或根據需要進行角色扮演或自編對話延伸故事。通過“視”“聽”“說”的結合,以直觀畫面和情節(jié)內容為基礎開展有針對性的口語訓練,運用預測、復述、對話、口頭概述等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其在較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多聽多說。
3.2 “三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3.2.1 英語基礎知識獲得與英語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融合
一般來說,聽力活動可分為精聽和泛聽兩種。在聽力課上,教師在播放錄音材料前要提醒學生,切忌讀后聽音或邊聽邊看,要學會在聽的過程中去獲取語言的信息,聽了一至兩遍后,要求學生記關鍵詞抓大意,口述大意或回答問題;然后再分句、分段聽,對難句各個擊破,使精聽和泛聽有效結合。在聽力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知道某道題的答案,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達到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來進行有效交際的訓練目的。在聽力訓練中,要求學生記錄所聽材料的重要信息,如人物、地點、時間、事件等;之后就這些主要信息進行提問,讓學生回答,然后學生用自己的話概述大意。通過訓練學生有意識地速記,讓其學會用最簡單的方式記錄信息;聽后口述,不僅可強化學生的聽力記憶,也培養(yǎng)他們的概括能力,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寫能力的一種有效練習。因為,只有聽得懂,才能寫得出說得對。聽與寫結合,聽與說結合,不僅提高了聽力水平,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學會用英語思維??傊?,在進行聽力教學時,教師應因材施教,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精聽、泛聽結合,聽、說、寫有機結合,學生不僅掌握英語基礎知識,也能提高自身的聽說水平實現交際目的。endprint
3.2.2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
在教學安排上聽力課的時間通常是每周兩課時,課時量少,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難以給學生提供目的語所需的足夠信息量。此外,由于制定的教學任務和長期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早已養(yǎng)成了依賴老師的習慣,課后幾乎不做聽力練習。我們知道,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需要學生課外投入大量的時間,反復持續(xù)的練習。然而,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加上學生課后不聽,聽力學習的收效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見,第一課堂聽力教學已遠遠不能滿足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要求,開辟學習英語的第二課堂,營造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氛圍,以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學生參加英語社團活動,如英語演講、英語小品戲劇表演、英語歌曲比賽及英語角等課外活動。推薦學生收聽VOA,BBC等英語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收看各類英語節(jié)目,閱讀英語報紙和雜志。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將有力地促進課內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課內所學的知識得以消化、鞏固、加深。
3.3.3 講授教學與自主學習的結合
多媒體的應用,使聽力課堂教學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這個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展現自己的課堂設計,實施各種教學方法,如播放相關視頻短片來引導學生進入某個單元主題的學習;利用教學光盤或課件介紹與教材單元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做好聽前準備。教學是一個情知結合的過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用其積極的心態(tài),口頭語言和肌體語言的結合,加上多媒體的運用,更好調動了聽力課的氛圍,學生也在視聽說的環(huán)境中輸入了更多更新的信息。當然,多媒體的引進也為學生自學提供了舞臺。英語聽力是一門技能訓練課,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完成多樣化的聽力任務。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發(fā)布學習信息,布置學習任務,監(jiān)視和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如可選擇、整理一些好的聽力資源放在專業(yè)開發(fā)的教學軟件或QQ等平臺供學生自學,也可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英語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學習。采用自主學習與課堂交流互動的模式,學生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
4 結語
要上好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就要先了解學生的特點,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因材施教,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與主動性,從而提供學生英語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1]葛永芳.淺談如何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9).
[2]郭遂紅.多媒體投影環(huán)境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山東外語教學,2005(1):80-83.
[3]王宇.策略訓練與聽力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8).
[4]魏純雅.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職教論壇,2005(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