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章
內(nèi)容摘要:影視作品與文學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文學作品是影視作品的根基,是優(yōu)秀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的源泉,在電影電視的發(fā)展歷程中,文學作品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自影視作品誕生起,其發(fā)展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認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二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影視作品 文學作品 改編 影響
文學自古有之,是一門十分古老的藝術(shù)形式,它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運用語言文字的組合敘寫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情感或一種人生啟迪等。文學作品的理解要充分發(fā)揮人的想象,在腦海中通過語言構(gòu)筑環(huán)境場景,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它是人們了解自然與世界的窗口,豐富了人們生活幾千年。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雖然歷經(jīng)磨難,幾經(jīng)摧毀,但文學作品并沒有夭折,其藝術(shù)魅力歷久彌新,生命力堅不可摧,到今天,仍然對人們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閱讀關(guān)系著人類文明進步、民族文化認同、個體心靈成長。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如今人們把一個國家國民閱讀率看成衡量國民素質(zhì)的一項重要指標。可見,文學作品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影視作品是一門年輕的藝術(shù),是繼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建筑之后出現(xiàn)的另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形式,它把繪畫與戲劇、音樂與雕塑、建筑與舞蹈、風景與人物、視覺形象與有聲語言聯(lián)結(jié)成為統(tǒng)一的綜合體。作為一種后起的藝術(shù)形式,在其興起后便以非常迅猛的勢頭成為當今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兩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反映生活的目的是相同的,而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淵源頗深,尤其在八十年代以后,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更有著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大量影視作品都來自于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即使新出現(xiàn)的影視作品,其原型還是文學作品。那么,在影視作品的改編過程中,對文學作品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影視作品在改編過程中對文學作品的影響談?wù)勛约狠^為粗淺的認識。
一.中國國民當前閱讀的現(xiàn)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閱讀逐漸被擠出了人們的生活圈,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只為滿足自己需要,或為打發(fā)時間,或為消遣,或為追求時尚,文學作品的意義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閱讀越來越不受人們重視。尤其是處于中學時期的孩子們,由于各方面因素影響,諸如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各種流行的盛行、影視媒體的發(fā)展以及現(xiàn)如今的教學體制、考試方式、升學壓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壓力較大時寧愿選擇輕松愉快的消遣方式,諸如聽聽音樂,打打游戲等,也不會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釋放壓力,即使是為了考試要求閱讀的書目,也往往是通過電影電視或簡縮本進行快餐式的了解,因而,文學作品的閱讀在目前中國根本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尤其在網(wǎng)絡(luò)時代的今天,手機上網(wǎng)無時無刻不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吃飯、走路、聚會、甚至如廁,試問這之中有人在閱讀文學作品嗎?估計沒有幾人。時間就在這樣流失,而閱讀文學作品只能成為空談。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如問到一些原本應(yīng)該是中學生熟悉的作家作品、作品人物、故事情節(jié)時,常常讓人大失所望。不讀書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和時尚。當然,不讀書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但是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總覺的這是一種損失,對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損失,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的丟失,是一種美德的丟失。
二.影視作品的改編彌補了閱讀不足的缺陷
影視作品的改編,有利于文化的傳播。有調(diào)查顯示,中國有四成人一回家便打開電視機,另有三成人在頭三件事情中做這件事。又有多少人是一回家就拿起一本三國紅樓之類的書津津有味地讀呢?加之中國的廣大農(nóng)村,不識字的人又有多少,雖然十幾年前搞過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但真正能讀書斷句的能有幾人,如此一來,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倒成為一種很不錯的文化傳播媒介了??梢圆槐苤M地說,中國國民對經(jīng)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的了解,不是通過閱讀經(jīng)典獲得的,大多是通過影視作品獲得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其形象的直觀性、可視性大大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吸引力,可以說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后,對文學作品的知名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他可以讓多少中國的百姓通過影視作品了解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文學。這無形中是對中外文化甚至文學的有力宣傳與推動。當然,對于中學生來講,其結(jié)果是一樣的,比如說,90年代到今天的孩子對《西游記》的了解基本上是從86版的《西游記》中獲得的。同樣的還有87版的《紅樓夢》,94版的《三國演義》,98版的《水滸傳》等。近些年,中國文學名著的推廣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影視,很多人或許從未看過一本文學作品。因此,影視作品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民在閱讀中的損失,對文學作品起到了一個宣傳與推動作用。
影視作品的改編,帶給觀眾的感染力是最直觀的。藝術(shù)是對真善美的贊美與宣揚,對假惡丑的諷刺與摒棄,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都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揭露。文學作品是較為抽象的藝術(shù),需要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要靠讀者發(fā)揮想象的理解,而影視作品卻是一種非常直觀的藝術(shù),通過觀眾的眼觀耳聽就能感知形象的美,藝術(shù)的價值。真善美可以促人流淚,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迷涂知反;假惡丑使人厭惡,讓人痛恨,使人奮起,這些在影視作品中都能非常直觀的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從而最大限度的感染觀眾,達到影視作品的藝術(shù)效果和教育啟發(fā)的社會功用。
三.影視作品的改編中存在的問題
影視作品的改編過程中,存在著對原著的不尊重。許多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名著,被改編拍攝成的影視作品版本越來越多,在翻拍的過程中,商家為了使作品有較高的收視率,對原作進行了大肆的改編,有些改編成分太大,完全脫離了文學作品本來的主題?!斗馍癜瘛分辽倥臄z了四個版本,86版、90版、06版和13版。在這四個版本中,今年春節(jié)期間上映的這個版本,幾乎將原著改了個一塌糊涂。原本以歷史中武王伐紂為主線,反應(yīng)的是兩國的戰(zhàn)爭,而新版作品中,卻寫成了姜子牙與蘇妲己之間的個人恩怨的爭斗。這種改編是對文學作品的曲解,對影視文學流行時代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壞,甚至破壞了文學作品的原本意圖。
影視作品的改編,沖擊著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就像前面談到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但同時,也影響著文學作品的閱讀。雖然影視作品具有直觀性,可視性,但正是這樣,它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將讀者變?yōu)榱擞^眾,這就出現(xiàn)了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爭奪市場矛盾。從文學真正的意義上來講,要領(lǐng)會其深刻的主題,高超的技法,含蓄蘊藉的魅力,文學作品語言文字背后的力量,語言給讀者所留出的空白,對讀者想象力的激發(fā),是影視作品無法達到的尤其有些編劇的不負責任的改編,還可能對觀眾造成誤導,影響文學作品真正的意義。要想真正了解文學作品,就要潛心閱讀。文學作品語言。但影視作品的發(fā)達,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文學作品的閱讀。
文學作品的改編過程中,存在著刻意的炒作現(xiàn)象。在新版《紅樓夢》的拍攝前,其炒作力度可以說前所未有,就演員的人選搞了將近一年,其目的,就是炒作,但新版上映后,觀眾卻寥寥,主要是作品的魅力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遠沒有第一部對觀眾的那種吸引力。近幾年《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都進行了翻拍,在作品上映前,花了很大的代價,做足了宣傳,但上映后的結(jié)果卻出人意料。而最經(jīng)典的往往還是第一部。那時沒有宣傳,沒有炒作,但觀眾不少。主要是那些經(jīng)典的被編劇鉆研透了,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被烙在了觀眾的心靈。
影視作品的改編對文學作品有著較大的影響,影響著文學作品的閱讀,影響著文化的傳播,因此,要重視影視作品的改編,要為廣大觀眾提供好的精神享受,力求讓更多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作品帶給觀眾更好的收獲,使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互惠互利,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豐富的精神財富。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2013年度《人教版必修“梳理探究”模塊的意義與對策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351)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甘南合作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