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文
【摘 要】中學時期是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良好的心理發(fā)展將成為一個人終生心理健康奠定基礎。中學時代同時也是心理“矛盾”的多發(fā)時期,加之現在農村社會的發(fā)展變革,影響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有家庭的,也有社會的。分析其成因,探索其對策,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中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是每個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家庭因素;對策
中學時代是個體身心快速發(fā)展的特殊時期,是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動蕩、叛逆、沖突、危機頻發(fā)的“矛盾”時期。本人出生在農村,又在農村中學執(zhí)教近二十年,發(fā)現時下很多學生在追求獨立和建立自我的過程中,他們經?;匕l(fā)生迷茫、膽怯、自卑、自私、虛榮、任性、孤僻、嫉妒、驕橫、抑郁、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表現在學習和生活生活上則是焦躁、煩惱、厭學、缺乏自信、恐懼考試、上課時走神、人際關系不良等。其主要原因是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家庭因素所致。
一、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形成。家庭關系和諧、民主,父母向敬相愛,尊老愛幼,就能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就會使子女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相反,如果父母、長輩行為不良,舉止粗魯,對子女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另外,家庭結構缺損,家庭關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細心調教和關懷,都會造成孩子心靈的嚴重創(chuàng)傷。教育實踐中,發(fā)現違紀和問題學生中,家庭結構缺損的學生居多。
2.不當的教育方式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父輩、祖輩過多的關愛,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長對他們嬌生慣養(yǎng)、百依百順,他們看待問題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缺乏合作意識、集體意識和承受挫折的毅力。尤其是現在許多家長外出打工,子女的教育完全落在了祖輩身上,溺愛驕縱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無理、貪圖享受,生活在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環(huán)境當中,遭遇挫折,經歷磨練的機會很少,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一旦遭受失敗,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與此相反,個別家長則實行專制教育,把孩子當作籠中小鳥,繩索下的寵物,對子女過分管束卻缺少溝通,這類學生容易形成自卑、怯懦、仇恨、對立等心理問題。
3.過重的學習負擔
現今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學習成績已經成為農村家庭互相攀比的一項重要內容,孩子成為家長相互攀比的載體。部分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目標過高,一旦子女不能完成,就嚴加指責甚至體罰,從而導致子女自信心降低,產生自暴自棄、退縮、厭學、失落等心理現象。學習成績成為壓在子女頭上的重大負擔,成為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消除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對策
1.理解和尊重子女
孩子的種種逆反行為,有來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內在因素,也有因父母教育不當、不理解孩子的外在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生理、心理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表現出獨立感、成人感的增強,認識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產生。他們一方面需要大人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又以為自己長大了,想擺脫大人的管束。
面對孩子的表現,首先父母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心理變化的規(guī)律,逐步改進教育方法。
其次,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與孩子談話盡量做到平等商討。
再次,要信任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最后,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做孩子的表率,與孩子一道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為孩子的學習生活提供必要的條件,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2.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
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孩子了解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梢宰尯⒆用鎸彝コ蓡T或全班同學談自我認識,把自己的優(yōu)點展示給大家,從而增強自信心。家長和老師可以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不足,只要認識到這些不足之處,并改掉缺點,就會更加完美。通過這樣的交流,讓孩子能夠充分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鼓勵他們利用并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摒棄缺點,充滿信心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3.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實際
一是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實際。對孩子的目標不要太高,太高了就會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期望就像大山一樣壓在自己的頭上,恐怕目標不能實現,心理壓力過大,便會產生放棄的心態(tài),產生厭學的情緒。
二是不能強行給孩子設計未來,而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選擇。
三是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太隨便、太寬松。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低,甚至是一種放任的態(tài)度,對孩子來說,勢必產生惰性。
4.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
一是應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要輕易去過問孩子的“隱私”,以免造成孩子對家長的不滿情緒,產生新的溝通障礙。
二是要注意親子教育,家長應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高教子能力,以贏得孩子的尊重與愛戴。
三是多賞識少批評,多鼓勵,時刻了解、欣賞、贊美、表揚、鼓勵孩子,以便增強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四是要與孩子平等相處,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實現孩子與家長溝通的愿望,不要經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命令孩子,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說話,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五是不要以自己的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孩子的優(yōu)點做對比,以免出現片面評價孩子的問題,使孩子心理受損。
總之,沒有不對的孩子,只有不對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適當的鼓勵是必要的,適當的懲罰也是不可少的;既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約束太近,要多一些指導、交流,少一些指責、埋怨,這樣孩子的心理障礙便會減少,孩子的發(fā)展才能健康、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