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清楚
摘 要: 教育從未停止過改革,在高中歷史新課標下,全新的教學理念及先進的教學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點所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驗證其科學性,是當代從教者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本文以岳麓版歷史教材為例,結合實例論述交流式與開放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 交流式 開放式 高中歷史教學 教學方法
中學歷史教學若想有效提高課堂效率,關鍵在于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激發(fā)出來,老師要勇于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是當前歷史教學的一大趨勢。而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開放性和交流性教學,無疑是行之有效的兩個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tǒng)封閉式教學模式,發(fā)散思維,學生主動探討及教師引導的教學模式,我們稱之為開放式教學。而利用互動模式進行教學,展開師生間、生生間的討論,從而激發(fā)學生探討興趣的教學模式,我們稱之為交流式。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
一、開放性教學要把握好度
開放性教學是相對于原本以學校、課本、課堂為主要學習平臺的傳統(tǒng)封閉性教學模式而言的,是以任務為指向,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與社會互動等形式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新型學習方式,它主張把學習的主動權移交給學生,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在主動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中,萌生成就感與自豪感。
在授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讀教材,把不懂的地方用記號筆記下來,并且把講課內(nèi)容設置成一個個問題,問題不分大小,從歷史事件的起因到歷史名詞的解釋等都可以,甚至在個別學生提出問題后再由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解答,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小問題,可由學生或教師當堂解答或布置給學生通過課外學習解決。這樣,既能保證課堂內(nèi)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又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于超出課堂范圍的思考,老師要學會控制課堂節(jié)奏,這就是開放性教學度的把握。
如中國近代史上冊《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課開始時先用傳統(tǒng)方式對此事件做一個簡單概括,既而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先熟悉內(nèi)容,并設計出其想要知道的問題,比如,洪秀全金田起義為何能夠迅速打開局面,太平天國為何能發(fā)展成這么大的規(guī)模,《資政新篇》和《天朝田畝制度》到底適不適用,為何會有天京變亂,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中,各人在各個階段所充當?shù)慕巧皩ζ涞脑u價,等等。而教師需要做的,便是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如《天朝田畝制度》的可實行性,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天京變亂的實質(zhì)等問題著重加以詮釋。當然,在課堂上有些學生有可能提出一些與課本無關或超出大綱要求的問題,那么教師有必要給予一定的引導,或讓學生留待課外找資料解決。
該開放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地開放,使學生在課堂上找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并對歷史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使得課堂效率有效提高,同時,學生如果出現(xiàn)天馬行空式的考慮,則老師要及時給予引導,從而達到既開放,又不影響課堂進度的目的,使學生在既定時間內(nèi)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學到的知識。
二、交流式過程中對學生的尊重與思維的引導
新課標要求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以實現(xiàn)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一些歐美國家,如英國、法國等對課堂交流非常重視,然而我國則注重傳統(tǒng)的你講我聽的模式,這種模式將抹殺學生的個性。
要持久記憶新知識,就需要與原來的知識緊密相連,新知識必須反復使用才能牢記,牢記的知識通過交流又能獲得新的知識。通過交流式,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和探究新知識的同時,加快與鞏固以往學過的知識,這對于課堂效率是一個不小幅度的提高。
而交流式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那便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意見不統(tǒng)一、甚至是偏激時,老師要做到充分尊重并利用已學知識與理論對其思維進行引導。例如,在講到羅斯福新政時,通過交流式教學,大家對羅斯福新政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效果頗好,大家均能切中要害。但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假設:我國目前經(jīng)濟與羅斯福時期的美國經(jīng)濟危機雷同,我們有必要照搬羅斯福新政。這個看法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很多人表示贊同。此時,教師就要在討論中發(fā)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史進行回憶,將重點放在美國嚴重的內(nèi)在矛盾上,引導學生將問題的實質(zhì)看清楚:周期性的經(jīng)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決定的。繼而,對我國目前的經(jīng)濟危機加以分析,并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這段歷史,讓學生從中悟出它們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我國目前的經(jīng)濟困難只是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化過程中的短暫現(xiàn)象,雖然與羅斯福時期的美國經(jīng)濟危機存在相似之處,但與其“大蕭條”、“大恐慌”的本質(zhì)完全不同。這樣經(jīng)過討論與分析,學生對羅斯福新政的理解與認知更加深刻了。
可見,充分利用交流式,對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作用有目共睹,而像上文提到的思維偏差,有時甚至是比較激烈的爭論,這些看似對課堂教學不利,實際上,更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經(jīng)過各種質(zhì)疑及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將當前內(nèi)容與以往內(nèi)容對比,對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并熟記于心,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開放式與交流式有機結合
從交流式教學的本質(zhì)來看,它與開放式教學都有歸屬性質(zhì),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加以引導的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不同之處在于開放式教學是老師提出大方向,讓學生各自思考,這具有很強的容納性,不存在沖突與爭執(zhí),對于知識有更大的容納空間。而討論式往往就一個問題進行多個人多種意見的討論,出現(xiàn)爭論在所難免,但是通過據(jù)理力爭而得來的知識真相,更能讓學生銘記于心。
教師要將開放式與交流式教學法巧妙結合起來,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實現(xiàn)二者的互補,讓開放式教學的寬泛性在交流式中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利用開放式的個體思維模式避免交流式中過于激烈的爭論的產(chǎn)生。
在新時代的教學中,創(chuàng)新的方法與領先的理念對教學成果有著直接影響,利用這些新的方法之間的特點相結合,從而發(fā)揮互補作用,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更是非同一般。針對高中歷史,開放式與交流式的結合無疑是最適合此階段學生思維特點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曹靖波.談談高中歷史學習方法[N].學知報,2011.
[2]李毅.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策略[N].學知報,2010.
[3]洪兆榮.如何讓高中歷史課堂氣氛活躍起來[N].學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