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本書從媒介組織生產(chǎn)的角度分析新聞如何影響社會和政治,以及更大范圍的,新聞如何影響了文化。對理解記者、編輯部、組織的影響很有幫助。本文在內(nèi)容簡述的基礎上,對邁克爾·舒德森的思想進行了簡要評述,并指出本書對新聞力量的分析存在的重大不足和缺陷:缺乏對政治經(jīng)濟力量的分析。
關鍵詞:《新聞的力量》;評述;政治力量;經(jīng)濟力量控制
由于中外語法習慣和文化習慣問題,又或者是思維模式的差異,邁克爾·舒德森的書比較難看懂。然而這本書的可讀性非常高。本書從媒介組織生產(chǎn)的角度分析新聞如何影響社會和政治,以及更大范圍的,新聞如何影響了文化。對理解記者、編輯部、組織的影響很有幫助。本文在內(nèi)容簡述的基礎上,對邁克爾·舒德森的思想進行了簡要評述,并指出本書對新聞力量的分析存在的重大不足和缺陷:缺乏對政治經(jīng)濟力量的分析。
一、內(nèi)容簡述
從邁克爾·舒德森的全書結構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對新聞力量分析的脈絡。
首先是對傳播史的梳理:美國報紙三百年。美國報紙三百年,并不是按照時間順序從早期一直描繪到后期。邁克爾·舒德森顯然帶有“新聞構建了真實,乃至構建了文化”的視角,并將其一以貫之的融入到對這三百年的描繪中——重在分析新聞如何構建文化。
其次是對傳播者的分析:記者的力量:感受到什么,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再次是對傳播活動的分析:新聞采訪史:采訪作為獲取信息的手段,與作為交鋒的手段;
最后對傳播渠道進行了分析:敘事形式政治學:印刷媒體,廣播媒體到電視媒體的媒介變化與政治敘事的關系。
二、簡評與思考
新聞構建文化的最大前提,是新聞不僅僅客觀的反映現(xiàn)實,而且構建現(xiàn)實。阿朵尼和梅尼曾提出“客觀真實、符號真實、主觀真實”的三類概念,強調(diào)真實是可以無意圖或者有意圖的構建的。李普曼提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同樣存在這種思想。這種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新聞同宗教、道德、藝術等其他形式相似,同樣能夠起到構建文化的作用。因此,邁克爾·舒德森實際上提出了類似于媒介環(huán)境學的觀點:美國報紙三百年,便是構建美國文化的三百年。然而舒德森的分析不止于此。他指出,文化構建的背后隱藏著建構主體。這些建構主體究竟是誰?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著報道者建構文化?在《新聞的力量》中,邁克爾·舒德森實際上從人、技術、力量與公民四個方面歸納出了以下影響建構主體進行文化建構的因素:
記者的采訪——人
記者與其是做調(diào)查研究,不如說是采集故事,講述故事。雖然美國的記者較之中國記者更加注重數(shù)據(jù)的采集以便提高可信度,但記者作為職業(yè),仍然以提供信息為主,并且更加注重如何增加趣味性和故事性以便讓大眾接受。
感受到什么?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邁克爾·舒德森提出了這三個問題。在他繁瑣的舉例中,我們勉強看得出,不同的記者所看到的也是不同的。最近比較熱門的框架理論指出,不僅僅媒介在報道中有自己的框架。但是選擇性理論也告訴我們,個人會在選擇性接觸、理解、記憶后,將信息傳播出去。記者顯然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作為愛講故事的群體,記者會自覺的將采集到的新聞素材以自己的視角進行剪裁——盡管媒介專業(yè)主義并不支持這點,但記者并不認為這是不客觀的——然后報道。這樣的報道中顯然暗含了記者個人的影響。編輯部的影響也同樣如此。在記者和編輯部的把關下,構建文化的新聞顯然已經(jīng)和事物原本的面貌大相徑庭。
政治傳播中的敘事形式——技術
首先聲明的是技術的影響力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但這不代表技術所帶來的敘事形式的特點不會對文化建構產(chǎn)生影響。在特定的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中,一種新技術確實能夠調(diào)節(jié)政治和社會。邁克爾·舒德森認為:“媒體的力量并不只是在于它宣告事實的理論,還在于他有力量提供宣告出現(xiàn)的形式?!辈煌拿浇榘岛煌臄⑹聭T例,并且不再成為討論對象。它們成為了任何討論的根本前提。
新聞媒體的全國化——力量
雖然邁克爾·舒德森分析了新聞媒體全國化的強大力量,但他并沒有對其政治經(jīng)濟背景進行分析,而是側重于新聞機構全國化的現(xiàn)狀描述,以及新聞編輯部的全國化。并且著重分析了全國性文化所帶來的全國性新聞文化。這種新聞文化全國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正如邁克爾·舒德森所引述的,如果電視新聞把同期聲的時間由一分鐘減少到十秒鐘(并持續(xù)20年的話),那么公眾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也會隨之縮短。這種情況在目前的微博中也有發(fā)生。隨著對微博的使用,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用140個字就能說完。導致微博語言變得碎片化,甚至人的思維邏輯也隨之產(chǎn)生變化。媒介的強大力量展露無遺。
政治與文化的參與者——公民
有人認為公共領域在當代的作用已經(jīng)遠遠不如過去。但是在邁克爾·舒德森所引述的資料來看并非如此。過去的所謂公民參與政治的比例雖然高,但卻是強制參加的結果。因此與其說過去的公民參與政治的比例高,不如說過去人們被強制參與政治。然而當代新聞轉變了這一點。新聞界盡可能的提供政治市場,提高自愿參與性,構建了當代資產(chǎn)階級的公共領域。
邁克爾·舒德森認為公共領域作為一個良好社會應該事先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現(xiàn)在美國并非是因為沒有能夠正確產(chǎn)生功能的公共領域而導致國家地位的降低(當然,他不認為是降低)。因此懷念往昔公共領域特征的幻象也并不能使我們從中受益。
筆者認為,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儒家學派、新儒學均強調(diào)一點:自上而下的政治、宗教、禮法、道德控制。一些儒家學者認為,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缺少控制,才導致腐敗、拜金主義等不良現(xiàn)象橫生。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中國崇尚傳統(tǒng)道德,并且它滲透到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如官員的辦事能力并非其唯一判斷標準,是否存在道德缺陷也成為判斷官員是否稱職的標準之一。這很難說道德控制已經(jīng)失去了作用,充其量只能說明官員腐敗正構成利益集團,對抗這種道德控制。因此,同樣的,懷念往昔的儒家社會,也并不能使我們從中受益。正確結合社會轉型期的現(xiàn)實,著手處理眼下問題,必要時汲取傳統(tǒng)的精髓,才是正確的方式。
三、反思:政治經(jīng)濟因素思考的缺失
很多美國學者偏愛舉例,使一本書看起來更像是歷史著作——《新聞的力量》這本書正是如此。但是本書缺失了很重要的分析視角,卻是不得不批判的:實際上新聞的力量也受到新聞媒體作為產(chǎn)業(yè),其背后的政治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是決然不容忽視的——事實上,又有那個企業(yè)不受政治經(jīng)濟因素影響呢?
首先是經(jīng)濟利益。經(jīng)濟利益作為企業(yè)運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已經(jīng)被當作事實。然而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yè)活動存在很多弊端也同樣被強有力的證明。誠如斯密塞所言,報紙之所以廉價到可以隨處拋棄,實際上是因為真正的產(chǎn)品是“受眾商品”,賺取的是廣告商的利益。而廣告商又會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此實際上,新聞的閱讀仍然是有成本的。而且這種成本是社會普遍化的產(chǎn)物——你不能因為你不看報紙,就可以不付出這種成本,當然也不會因為過多看報紙而在購買單件商品時付出更多成本。你要付出的,是整個社會對新聞閱讀付出的成本的均值。充其量而言,可能看報紙更多的人因為接觸的廣告多,引發(fā)了馬爾庫塞所說的虛假需求,多買一些符號商品,多付出一些成本而已。因此這對個人而言其實是不公平的。
經(jīng)濟利益的運作正是如此。報紙為了保證銷量,會盡可能的選擇能夠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議題來運作。美國大選顯然是一種能夠吸引受眾眼球的媒介事件,因此得到關注是必然。在此基礎上,諷刺的、另類的、獨辟蹊徑的、語言幽默的評論、專欄等也能夠吸引眼球,因此也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從而為報紙帶來經(jīng)濟利益。
其次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涉及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無論是為了民主進程、國家穩(wěn)定、亦或是統(tǒng)治階級自身利益,政黨與政府都會對媒介做出干涉——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蛟S有人會說,事實上媒介也會對政治做出干預,這是一種難以擺脫的強大力量。默多克的竊聽案就是例證之一。但是事實上,新聞和政府二者相互利用、相互干涉、相互控制,以達到各自的目的,正是目前政黨和私有媒體之間的狀態(tài)。當然,這在中國是另外一種情況。
因此,總的看來,新聞的力量是政治、經(jīng)濟、組織等眾多力量雜糅的產(chǎn)物。美國的三百年文化也不僅僅是所謂的記者、編輯部所決定的。而是多種力量相互博弈的產(chǎn)物。這種論斷或許更為接近真實呢?雖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的到。(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舒德森著,劉藝娉譯:《新聞的力量》,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