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映剛
新的課程改革為教師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這些全新理念也讓課堂教學生活有了嶄新的姿態(tài),在改革的號召之下,新時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在進行著積極的嘗試和探索,所以在傳統(tǒng)教育的基礎上,無論是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亦或是學生的學習方式等等,在這幾個方面都發(fā)生著喜人變化,都能與時俱進,可謂有著巨大的突破,并有了可喜的成果。目前為了打造更為高效的課堂,讓課堂教學更為有效,教師都在銳意進取,勵精圖治,不過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改革的進程中還存在一些在所難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本人就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將自己的一些觀點做一下簡要分析,望能為廣大教師同道的教學有所服務。
一、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活問題,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然后將實際生活問題抽象成教材中的數學模型,然后進行解釋并靈活應用,從中不難知道,數學學習的過程必須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學習,情境是學習數學的極佳載體,不可否認的是,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數學情境功不可沒,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教學雖無定法,但是要貴在得法,只要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情境,就為數學教學通向成功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不過在此過程中,也有部分教師可以追求課堂教學的情境化,他們千方百計的為了教學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正所謂絞盡腦汁和冥思苦想,更有甚者還是矯情作假,情境是不是恰當是不是合適也就不假思索,最終搞得與新課改的精神發(fā)生了背離,其實數學教學如果能引進合適的情景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更好,倘若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十分牽強并脫離了生活實際這就顯得不可取,也就不符合新課改的精神了。比如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代數式一節(jié)課時,首先為學生介紹了代數式的概念,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學會代數式求值,然后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小強和爸爸,小強的年齡用字母x表示,爸爸的年齡是小強的2倍還多3歲,那么爸爸的年齡就是(2x+3)歲,然后老師就順勢一問,如果現在小強的年齡是12歲,那么爸爸的年齡是多少歲呢?學生們爭先恐后地進行解答,一會兒紛紛舉手,2×12+3=27歲。此后老師就再次發(fā)問,如果小強的年齡現在是60歲,那么爸爸的年齡又該是多大呢?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也跟著不斷更新,有所新的發(fā)現,然后教師又問,誰還有其他發(fā)現……。針對這個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究竟是為了什么,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符合實際嗎?他的價值真正很大嗎?我們不能否認,課堂氣氛的確夠熱烈,不過課的性質倒好像有所改變,后來這個老師在說課過程中還振振有詞地說,這樣做就是為了貫徹新課改改革的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滲透情景教學,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就會空前提高,課堂氣氛也會異?;钴S,還能讓學生領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為求代數式的值帶來了新的好處。
二、讓學生化靜為動
不可否認,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確顯得很呆板,總會給人十分抽象枯燥和單調沉悶的感覺,因此有的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為了改善這一被動局面,絞盡腦汁也要讓學生化靜為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為之付諸了不少努力,在心目中總想讓學生動起來,讓沉悶的課堂氣氛熱烈起來,但盡管教師使出渾身解數,竭盡全力在千呼萬喚,可學生仍然不為之所動,哪怕教師連哄帶騙,也不過僅僅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學生站起來撐撐場子,最終還是改變了總的基調,還是激不起漣漪的死水一灘。在課改的今天,這種局面就得到了極大改善,原來的呆板變得轟轟烈烈,課堂上也有了熱熱鬧鬧,并且學生的積極性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不過有幾個問題要加以注意,比如教師不可以進行過多的廉價表揚。有些老師熟讀教改理論,認為表揚和鼓勵要比批評挖苦好得多,所以只要是學生回答正確,那么就會得到教師的首肯,很好、不錯、真棒等話語不絕于耳,即便是有的學生把別人的答案重復的回答一遍也能得到老師的肯定,或者是回答不夠完整教師也都給予積極的表揚,總之是你好我好咱都好,這樣一來,確實表現突出的同學沒有得到格外的對待,和其他學生一樣被老師一視同仁,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和肯定,他們也就會感到不服。在這種鼓勵成災的課堂,老師們卻冷漠了批評,在批評與鼓勵的選擇上,要七分鼓勵三分批評,但是不能只鼓勵而不批評,還美其名曰不批評就是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其實學生哪能在學習的征程中一點差錯也沒有呢,如果老師將學生的錯誤或不足視而不見,動輒就是鼓勵,從不批評,這樣也是不可取的。最后需要強調的一定就是教學活動要盡量靈活化和內涵化,如果教學活動設計的過于簡單并模式化太強,也就有點死板之嫌了,尤其在一些公開課上,老師們就千篇一律的演戲了,學生分組、自己學習、合作討論、展示觀點,動手操作,學生也十分喜歡這樣的課,真正滿足了學生的好動好玩,自主放任的教學方法顯得失控,這是放羊式的教育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老師的組織是無效的,對于生成的一些問題也不能積極地處理,不能順勢引導,熱鬧是表象,其實學生僅僅停留在活躍的表面,數學課就發(fā)生了質的改變,變成了活動課,不利于數學教學,也不利于素養(yǎng)提高,學生也沒有收到思維的啟迪和心靈震撼。
三、繼承傳統(tǒng)教學的長處
雖然在課改的進程中我們收獲了一些可喜的效果,有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但是這些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是滄海一粟,如果因此而把傳統(tǒng)教學貶的一文不值,唯現在獨尊,這可是大大不可取的。比如原來是教師講課滿堂灌,現在是多媒體滿堂灌,在講課過程中整合多媒體,順應了時代發(fā)展潮流,過于強調了多媒體的作用,新課改實現了三個不,即學生不看書、教師不板書、課下不布置作業(yè),讓傳統(tǒng)教法如昨日黃花花香不在,他日黃鶴一飛不回,這樣做其實也是不高明的。其實數學課上必要的看書、板書和作業(yè)不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時候還應該加強。
總體上說,筆者例舉了幾個常見現象,隨著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推進,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正逐漸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課程改革中出現新問題。相信,通過每個教師的積極實踐和探索,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一定會更成熟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