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躍紅
品德教學必須走進孩子的生活世界,以真實的事例,真摯的情感去撥動孩子的心弦,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感悟去體現(xiàn)生活,將課堂上的教學生活與課堂外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課堂教學才更精彩,品德教學才真正起到提高實效的作用。
一、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jīng)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如教學《我愛我的家人》一課時,課前一周,我提早讓學生把自己從嬰兒時、上幼兒園到小學入學時的照片帶來(有的孩子是電子相冊),我選出了三個孩子的照片制成幻燈片。還布置學生準備一些小時候用過的物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上課時,我先和孩子們玩一個游戲,“猜猜她(他)是誰” ,然后請照片中的學生談談成長的感受,讓鮮活的生活現(xiàn)實與教科書結合成一體,引出了教學主題。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用過的物品,并講一講有關的故事。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1. 生活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如教學《我是小學生啦》,由于一年級的孩子剛升入小學,而且我們的學校是新校,校舍新,面積大。孩子們感到好奇又陌生,所以這節(jié)課我就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從體育館到美術室、音樂室、圖書館,我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他們一一講解,使學生對學校有了形象、具體的認識,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熱愛學校的感情無形中升華了。
2. 角色扮演——讓學生用自己的嘴巴去說
在課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用意在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融入文本之中,讓文本中的情景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和體驗,并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參與判斷。
3. 實踐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手去做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不是一個依靠知識灌輸和傳遞的過程,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只有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自己動手去實踐,知識才能真正領悟,能力才能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觸及和調(diào)動,態(tài)度和價值觀才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
三、深入社會,調(diào)查研究,學會生活
把學生的教、學、做在生活中連為一條線,讓學生的學和做在生活中同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行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把培養(yǎng)良好的品行得以在生活中體現(xiàn),讓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學生身上得以很好地傳承。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也是《品德與生活》中倡導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美麗的秋天》這一單元,我讓學生們走進田野、果園,走進菜地,親自去采集各種果實,在采集中認識果實,把大家采集來的果實集中起來,互相交換,用手摸一摸,切開(掰開)看一看,用嘴嘗一嘗。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既學到了知識,又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繼而根據(jù)經(jīng)驗把果實分類,區(qū)別糧食、蔬菜、水果,課后調(diào)查一下,日常生活中的食品都是有由哪些果實制成的。最后,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用自己收集的東西游戲、創(chuàng)作。學生們用樹葉、米粒、藕片等制成貼畫,用豆子等串成裝飾品,用葉子做成頭飾進行表演,制作標本、書簽等。這樣,把一課的內(nèi)容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串聯(lián)起來,有實際生活互動,有觀察分析,更有深入思考調(diào)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培養(yǎng)合作意識、求知意識。
我?guī)е鴮W生走出教室,走出書本,到社區(qū)去調(diào)查:我們社區(qū)有哪些公共設施,它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方便?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又臟又亂,是怎樣造成的?我們身邊有哪些危險,怎樣做才能避免傷害?在親身的體驗過程中,學生懂得要保護環(huán)境,受護公共設施,對危險說“不”,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愉快、更安全的道理。另外,我校附近有一所部隊。我們帶著孩子走進軍營,讓孩子們看解放軍叔叔疊被子、列隊、唱軍歌,打軍體拳等,感受部隊嚴明的紀律。學生參觀之后對自己的要求開始漸漸嚴格了,做操也慢慢有進步了。
責任編輯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