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婧璇
【摘要】《西游記》是一部深蘊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說。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作品,《西游記》之所以能夠風靡至今,是因為它具有超過一般神魔小說的深刻精神內涵,書中通過對取經過程的描寫和孫悟空形象的塑造,體現(xiàn)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嚴、禮贊奮斗抗爭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內涵,從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賴以產生的時代特征的同時,透射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某種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書的藝術特征和永久生命。
【關鍵詞】《西游記》;精神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西游記》作為和《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并列的四大奇書之一,一直以其幻妙多彩,引人入勝的神魔世界吸引著世人的眼光。同時它又是一部意淺而旨深的文學巨著,淺到一般的小讀者均能閱讀,深到雖專家學者亦覺其大旨難識。本文通過故事情節(jié)重新審視其精神文化內涵。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嚴
《西游記》的題材來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經的真人真事,但在這個原本宣揚宗教取經故事的外殼里,卻蘊藏著極富精神能量的內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孫悟空是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生。小說正是從這個石猴出生的神奇情節(jié)開始,進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孫悟空憑借智和勇發(fā)現(xiàn)了水簾洞,受到眾猴的擁戴,做了美猴王,在仙山福地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尋師訪道,學得七十二般武藝,駕得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云;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他到龍宮索要兵器,尋得如意金箍棒;為永遠過“不受麒麟轄,不服鳳凰管”的自由生活,他將冥間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屬一類統(tǒng)統(tǒng)勾掉。應該說,這些愿望和行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鬧龍宮、攪冥府卻觸犯了神權的統(tǒng)治,從此開始了與天庭的對抗。直至被迫大鬧天宮。
由于鬧天宮的失敗,孫悟空遭到嚴厲懲罰,被壓在五行山下,堪稱中國的普洛米修斯。為了重獲自由,他作出妥協(xié)讓步,表示皈依佛門,再修正果。但酷愛自由的本性始終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擺脫束縛、爭取自由的過程。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寫孫悟空誤中觀音的圈套,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對此心中不服,舉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孫悟空說得最后一句話是:“趁早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薩再去捉弄他人?!边@重要的一筆,即將孫悟空酷愛自由的思想性格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不但自己要自由,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樣,在維護人格尊嚴上,孫悟空也始終執(zhí)著而堅定。取經途中,他與玉帝、如來、觀音、唐僧發(fā)生多邊關系,但一直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尊嚴,甚至對他們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無神助本心》中,他向玉帝借天,即說:“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從某種意義上講,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成功,是其人格尊嚴的勝利。所以小說借如來之口贊許孫悟空“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終”,封他為斗戰(zhàn)勝佛,頭上緊箍“自然去矣”。這無疑是告訴人們只有英勇奮斗,付出代價,實現(xiàn)理想,才能獲得自由和尊嚴。
自由和尊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文化標志,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xiàn)?!段饔斡洝匪w現(xiàn)的追求個性自由和尊嚴的精神文化內涵,既有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斗爭精神的繼承,又有對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人性覺醒和個性解放的社會進步思潮的藝術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禮贊奮斗精神
《西游記》所取材的唐僧取經的故事本身就已經含有舍身求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火種。吳承恩將這個極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題材與神奇的孫悟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小說富有鮮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蘊,閃耀著主張奮斗的思想光輝。
在取經路上,千難萬險,孫悟空從不畏懼退縮,總是積極樂觀,勇往直前。一聽說有妖怪,唐僧落淚,八戒心驚,只有孫悟空非常高興,認為是“買賣來了”。他以斗爭為樂事,以斬妖除怪為樂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駝羅禪性穩(wěn),脫離穢污道心情》中,駝羅莊李老漢請他除妖,他朝上唱個喏道:“承照顧了!”豬八戒就說過:“聽見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彼槐芷D險,不怕困難,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寫他在金兜山和獨角兕大王相斗。連戰(zhàn)一天一夜,越戰(zhàn)越強。就是吃了敗仗,被壓在三座大山之下,也從不氣餒。小說寫“他虎瘦雄心還在,自然的氣象昂昂,聲音朗朗”。即使是在獅駝山被妖怪裝進陰陽二氣瓶,幾乎喪命的艱苦情況下,他也是懷著必勝的信心,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所以值日功曹、護佑諸神稱他為“人間喜仙”。一個“喜”字,揭示出孫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孫悟空正是在與妖魔無數(shù)次的慘烈斗爭中,表現(xiàn)出嫉惡如仇、無所畏懼、見妖必除、除妖務盡的可貴奮斗精神,才獲得了“斗戰(zhàn)勝佛”這一名副其實的光榮稱號。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響下的神魔小說,《西游記》還以其前所未有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表達了人們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書中描寫了無數(shù)神通廣大的法術,威力無窮的法寶和巧妙絕倫的戰(zhàn)術,均可視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孫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藝,有善識妖魔的火眼金睛,有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還有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孫悟空在與形形色色的妖魔戰(zhàn)斗時,無論多么激烈殘酷,曲折艱難,最后的勝利總是屬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僅神通廣大,而且足智多謀,戰(zhàn)術巧妙,充滿無窮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長庚傳報魔頭狠,行者施為變化能》中,寫在獅駝嶺斗三魔,經過艱苦斗爭才取得勝利,孫悟空事先做的調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變?yōu)橐恢簧n蠅,飛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況;然后又變?yōu)橐粋€小妖,謊稱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總領,拿出巡山金牌“總鉆風”,用極其巧妙的辦法,了解到三個妖精的特點,孫悟空根據(jù)三大怪的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斗爭策略,取得了斗爭的最后勝利。
同時,孫悟空還能根據(jù)不同對象、不同環(huán)境,講究策略,抓住敵人的弱點,利用矛盾,最終戰(zhàn)勝敵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寫孫悟空向牛魔王借扇,就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時,因牛魔王與他有舊怨,但大戰(zhàn)紅孩兒時又結仇,所以孫悟空就采取先講理、后動武的方法。二借時,因牛魔王背棄了羅剎女,被一個萬年狐王的遺女玉面公主招贅為夫。孫悟空就利用羅剎女既埋怨牛魔王,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變?yōu)榧倥D酰_到了芭蕉扇。
孫悟空還在對方法力強大時,采用變成小蟲子或瓜果,鉆進妖精肚子里搗亂的戰(zhàn)術,使敵人無法可想,終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過火焰山,借芭蕉扇不得時,孫悟空就變成一只蟭蟟蟲兒,從門隙鉆進洞去,乘羅剎女喝茶時鉆進她的肚子里,弄得羅剎女小腹疼痛難忍,第一次答應借扇子給孫悟空。
正是這些變化無窮的斗智斗勇,使小說產生了理想的藝術效果。我們在閱讀《西游記》時,不管孫悟空與妖魔誰勝誰敗,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長,還是從天上偷著跑下來的,總是被他們打斗變化中的智慧與力量所吸引,并且自己也想擁有,這就是一種渴望智慧與力量的文化心理?!段饔斡洝氛且载S富生動的超現(xiàn)實想象和描寫,在藝術世界里滿足了現(xiàn)實中人們的意念和欲望,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參考文獻
[1]朱一玄.西游記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上海:上海書店印行,1979.
[4]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季羨林.明代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編輯:陳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