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嬋
【摘要】讀作為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如何指導才能提高它在課堂上的有效性,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
【關(guān)鍵詞】讀;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笨v觀現(xiàn)階段的語文課堂,老師們也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家常課,還是公開課,課堂上總是“書聲瑯瑯”。細細回味那些“讀”占鰲頭的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們并沒有進行我們所期望的有目的、有層次的讀的指導,而是把讀只作為一個必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秀似的來呈現(xiàn),大大降低了讀的實效性。讀作為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如何指導才能提高它在課堂上的有效性呢?
一、明確讀的目標,體現(xiàn)讀的層次
讀是為了感悟和解讀文本的,所以讀不是沒有目標的“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更不能把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者教學過渡的一種形式。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未雨綢繆,從最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方面來精心設(shè)計讀的訓練,讓學生讀書有明確的目的和層次性。比如教學《三顧茅廬》,我設(shè)計了五次讀的訓練:第一次,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學習生字、詞語和多音字;第二次,要求學生了解故事內(nèi)容及寫作順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第三次,讓學生圍繞“從哪些語句中你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值不值得劉備如此邀請呢?”兩個問題深入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品析理解,體會劉備、諸葛亮、張飛的性格特點;第四次,學生抓住描寫人物和環(huán)境的句子,學習文章運用的表達方法;第五次,拓展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引導學生走近名著經(jīng)典。這樣的設(shè)計,使學生的讀有明確的目的,體現(xiàn)一定的層次,真正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了第一位。
二、創(chuàng)設(shè)讀書情境,激發(fā)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有一種想讀、樂讀、愛讀的沖動,教師就必須通過音樂渲染、故事引入、圖片展現(xiàn)、語言描述、模擬實踐、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巧妙地創(chuàng)設(shè)讀書情境,誘發(fā)學生讀的激情。記得指導朗讀《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在輕柔美妙的音樂中,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組草原的美麗圖片,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等器官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當他們的身心處于陶醉狀態(tài)時,我開始指導學生配樂朗讀此段,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草原的美不再是課本上生硬的文字,而成了他們聲音中鮮活的畫面。
三、重視范讀作用,喚起讀的期待
教學中,教師語言清晰、委婉悅耳的范讀,可以抓住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活躍學生的“思”。如《在大海中永生》、《徐悲鴻勵志學畫》等一些學生朗讀起來有一定難度的課文,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把文章內(nèi)在的情感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恰當準確的體態(tài)和表情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文本語言有所感悟。同時,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不僅僅是鑒賞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也摸索到了一些朗讀的技巧,再試著模仿老師讀課文時,一定會讀得比較出色或者到位。
但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范讀只是鋪路的石子,只起示范啟發(fā)作用,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此外,在朗讀指導中教師如能從重點詞句、朗讀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適時點撥,引領(lǐng)學生與作者或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學生就一定會讀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四、恰當取舍內(nèi)容,凸顯讀的重點
進入高年級,課文相對變長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時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蹦芨鶕?jù)文章體裁特點和教學的目標、重難點等對讀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倪x擇,在凸顯文章主旨的詞語、關(guān)鍵性的重難點句子或者一些蘊含豐富的段落上花大力氣進行讀的指導。如《虎門銷煙》一課,要讓學生感受到場面的壯觀、隆重,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讀好“分外壯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寫人多、場面壯觀的詞語。
五、感悟理解文本,提升讀的實效
感悟有多深,讀就會有多真。學生只有讀懂了字詞句,準確理解了文本,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讀書時才會入情入境。如教《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讀好護士長葉欣的一處語言描寫“這里危險,讓我來吧!”我先引導學生理解了重點詞語“斬釘截鐵”,然后出示抗擊非典期間的一段資料,從資料顯示的數(shù)據(jù)中讓學生體會到非典的危險、可怕以及這句話所表現(xiàn)出的葉欣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之后進行了如下讀的訓練:是啊,每當哪些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護士準備搶救患者時,葉欣總是這樣說——(學生讀);為了減少同事們被感染的幾率,我們總能聽見葉欣這樣對身邊的每個人說——(學生讀);盡管搶救一個非典患者往往伴隨著多名醫(yī)護人員的倒下,但我們?nèi)阅苈犚娙~欣堅定而果斷的話語:——(學生讀)。讀書前,教師給學生搭建了一個理解文本的扶梯,讓學生走進了那個特殊的時期,走進了葉欣的心靈深處,學生在復沓而至的引讀中,才會讀得那樣的震撼人心,有滋有味。由此可見,理解是有效讀文的前提,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曾經(jīng)有人問: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里?于永正老師這樣回答: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讀上。語文教師只要充分擺正讀的地位,明確讀的目標,精心設(shè)計讀的訓練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潛心會文,感受語文的無窮魅力,那么,“讀”才會真正點亮我們的語文課堂。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