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霞
【摘 要】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就是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師要改變過去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法,采用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和自學才是關鍵。
【關鍵詞】英語課堂;交流互動;自學能力
一、運用“交流—互動”教學模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
“交流—互動”教學的基本模式結構為:教師啟動—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練習評定。
1.教師啟動——“交流—互動”的前提
在“交流—互動”的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基礎的。如在進行 SEFC 1A Lesson50 Abraham Lincoln教學之前,先提問如下幾個問題:①Who was Americans first president?②Whos todays A merican president?③There was a very great president in America in the 1860s . Who was he ,do you know?這樣,使全體學生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tài),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而產生一種探求知識的渴望。
2.學生自學——“交流—互動”的基礎
在新授課伊始,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的教學目標,然后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學生個人自學,讓其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
3.小組討論——“交流—互動”的主體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小組一般由4人(優(yōu)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新組成,永遠保持“ 同 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學習程度。在課堂上,小組匯報自學情況,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 各小組的成員用英語匯報自己的預習情況,主要回答本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目標,組內成員 采用輪流提問題的形式;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
4.組際交流——“交流—互動”的關鍵
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fā)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 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經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課文中心和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
5.練習評定——“交流—互動”的檢測
“交流—互動”教學采用當堂檢測 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如,在本課的練習中, 我用課文的一句話: She did all she could to help him .讓學生進行句型轉換練習。他們積極思維,大膽思考,很快能把這句轉換成如下幾個句子:
(1)She did her best to help him .
(2)She tried her best to help him .
(3)She did what she could to help him .
(4)She did everyth
-ing (that)she could to help him .
(5)She tried every
-thing (that)she could to help him .
(6)She thought of all kinds of ways to help him.
二、“交流—互動”教學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
1.突出以自學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質
“交流——互動”教學是以學生個人自學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首先根據(jù)學習目標和要求閱讀教材,然后去思考問題,探求知識,如在進行“SEFC 1A Lesson 50 Abrah am Lincoln”學習時,學生要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閱讀課文,先用較快速度瀏覽課文,了解此節(jié)課的結構及段落,明確重、難點;然后仔細閱讀,準確完整地理解內容;最后重點閱讀。
2.強調團結互助,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品質
由于“交流—互動”教學強調了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評價學生行為時,不只是依據(jù)個體的進步程度,而是注重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之間的多邊多向的信息傳遞活動,突出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之間相互聯(lián)系,由此在學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愛、互尊的良好人際氛圍,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助的精神,發(fā)展了學生積極向上、民主科學的良好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