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內民主問題歷來是無產階階級黨內建設的一個重大問題。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縱觀其歷史,卻始終未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黨內民主制度。這與斯大林時期個人集權制盛行是分不開的。斯大林上臺后將列寧時期的民主作風和民主制度破壞殆盡,致使黨內民主發(fā)展緩慢,中央全會和政治局會議名存實亡。導致這些問題既有斯大林自身原因,也受蘇聯當時的歷史因素與客觀因素制約。反思斯大林時期的黨內民主問題,可以為中國共產黨今后的黨內民主建設提供經驗與教訓。
關鍵詞:斯大林;黨內民主;問題;啟示
黨內民主問題,歷來是黨的建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可以說是黨的生命。而實現黨內民主則是無產階級建立政黨,領導革命事業(yè)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則。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組織創(chuàng)建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時,就明確規(guī)定黨內實行民主制的原則。如:由民主選舉產生黨的各級領導人;黨的權力中心在全黨代表大會,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黨中央委員會是黨代表大會的執(zhí)行機關, 而不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各級黨的領導機構應該定期向黨員和黨代表大會匯報工作, 接受審查。然而這些原則提出并不能代表黨內民主制度的建立。黨內民主制度是一個包括黨員基本權利保障、黨內監(jiān)督機制和黨的會議制度等具體內容的綜合體系,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應是一個歷史的過程,縱觀蘇聯的歷史,我們甚至可以說自始至終蘇聯都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黨內民主制度。而究其原因,斯大林時期的黨內民主建設停滯不前則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1 斯大林時期黨內個人集權制盛行
斯大林上臺后將列寧時期的民主作風和民主制度破壞殆盡。在列寧時期,雖然并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民主制度,但當時蘇共黨內民主也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程度,如:黨員可以在黨代表大會上作觀點不同的副報告;在黨中央重大決策發(fā)生意見分歧時,可以將重大的分歧問題交付全黨討論表決;普通黨員可以而且質詢領袖等。但到了斯大林時期,黨內卻逐漸由集體領導轉變?yōu)閭€人擁有諸多權力,黨內民主也就停滯不前了,蘇共由此也逐漸成為一個封閉的、死寂的、缺乏活力的政黨。
斯大林時期黨內民主發(fā)展緩慢。盡管斯大林上臺后多次強調要發(fā)揚黨內民主,反對官僚主義,密切黨群關系,但他所宣稱的發(fā)揚黨內民主,多強調的是黨的集中、紀律、統(tǒng)一,卻把黨內民主、說服教育放在從屬的位置。而且,他認為實行黨內民主是有條件的,其內部條件是發(fā)展工業(yè),使工人階級在數量上和質量上不斷增長;外部條件是保證和平與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沒有這些條件,“黨內民主是不可思議的”。這其實是為限制黨內民主提供了借口。
斯大林時期中央全會和政治局會議名存實亡。俄共七大之后,黨中央的直屬機構只有書記處,但并未設“總書記”一職,由斯維爾德洛夫擔任其負責人。負責人除負責秘書事務外,還兼任組織工作。斯大林上臺后,俄共(布)設立總書記一職,第一任總書記由斯大林擔任。他不但集三要職于一身, 而且另外兼任六部委負責人。由此,斯大林開始為其在黨內實行個人集權制奠定了基石。斯大林時期黨內會議制度破壞嚴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最基本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也沒有按時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年會制,最初是由馬克思恩格斯開創(chuàng)的。后來在列寧時期,即使由于戰(zhàn)爭等因素,黨的代表大會也都盡量按時召開。但在斯大林任總書記期間,黨代會中只有十三大和十四大實行了年會制,其余都沒有按時召開,其中相隔時間最久的18大和19大之間相距13年。而對比更鮮明的是列寧時期,會議中民主之風盛行,與會成員可以就各項決議自由發(fā)表意見,會場內討論熱烈;而在斯大林時期,黨的各項會議大多只停留在搞形式和走過場,更像是“導演的戲劇”。
2 斯大林時期黨內個人集權制盛行的原因
斯大林時期黨內個人集權制盛行與斯大林的個人因素密不可分。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存在偏差,雖然在其上臺之初與反對派的論戰(zhàn)中都取得了勝利,但他并不是通過這些論戰(zhàn)探索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發(fā)展生產力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而只是一味的壓制不同的聲音。甚至在日后發(fā)起“大清洗”運動,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大清洗運動之后,蘇共黨內民主蕩然無存,高度的個人集權制也就為蘇共日后的歷史厄運下埋了禍根。
在斯大林執(zhí)政的30年中,個人集權制盛行固然有斯大林個人原因,但是也受深刻的客觀因素和歷史因素的制約。首先,俄國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歷史悠久。雖然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其建立基礎并不是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封建專制的歷史遺留因素在蘇聯建成后仍然存在。而這種封建專制因素在蘇聯共產黨內部必然產生消極影響。其次,列寧時期雖然民主氛圍濃厚,但當時并未建立一個健全的民主集中制,這就為斯大林時期的個人集權埋下了隱患。尤其是1921年俄共十大時,列寧提議立即毫無例外地解散一切不論按何種觀點組成的派別, 禁止任何派別在黨內活動,從而開啟了“黨內無派”的歷史階段。自此,黨內逐漸形成了俯首聽命,服從上級的風氣,而列寧時期那種與會者認真研討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提出批評或建議的現象逐漸消失?!包h中央是正確的”這種盲從附和的盲目服從的黨風,更是在斯大林時代發(fā)展到了頂峰。斯大林就是黨,是真理的化身,誰批評黨,誰就是反黨、反革命。這就為“斯大林掌握了無限的權力”,向“個人獨裁”走去留下了空間。
3 斯大林時期黨內個人集權制盛行的啟示
3.1 完善反映渠道與監(jiān)督渠道,健全民主決策機制
縱觀斯大林時期的黨內民主建設問題,不難發(fā)現執(zhí)政的無產階級政黨,是否能夠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領導和支持人民行使手中的權力,這是它能否經得住考驗的關鍵所在。正如中國一句古話,得民心者的天下。所以,一個政黨是否有完善的反映與監(jiān)督渠道,是關系到到這個黨的進步與發(fā)展的問題。一個經得住考驗的政黨,必然是無論在其內部還是外部,都應提倡批評自由,言論自由。批評可以發(fā)現問題,使錯誤和缺點得到指出。通過批評,可以改正錯誤,促進一個政黨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如果沒有言論自由、批評自由,這個政黨就失去了活力。蘇聯在斯大林執(zhí)政前一直沒有形成完善的民主決策機制,這是斯大林時期個人集權制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避免類似的錯誤,黨內應該建立完善的情況通報制度,反映制度,監(jiān)督制度,在重大決策前廣泛聽取黨員的意見,才能集中全黨的智慧,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2 調動黨員與群眾參加黨內民主生活的積極性
分析斯大林時期的黨內民主建設問題,歷史證明,重視調動黨員與群眾參與黨內民主生活的積極性,就能擴大黨內民主,黨的事業(yè)就會興旺發(fā)達;反之,黨的事業(yè)就會遭受損失和挫折。調動黨員與群眾參加黨內民主生活的積極性,有利于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黨內事務和社會主義建設,使黨的會議不至于淪為重形式、走過場的表演。
4 解放思想、獨立思考,防止個人崇拜
回顧斯大林時期的黨內民主建設問題,我們應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破除諸如“凡是領袖的話都是正確的”此類思想,破除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如何進行我們黨內的民主建設。將黨內民主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建立集體決策的領導機制,用以預防個人崇拜的發(fā)生,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努力探索出一條更適合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
[3] 尹彥.列寧時期的民主[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2003.
[4] 劉長江. 黨內派別、政治對抗與黨內民主——以蘇共的經驗教訓為例證[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03)
[5] 樊玉生.黨內民主是社會主義勝利的政治保證——由斯大林專制認識黨內民主的重要性[J].世紀橋.2010(03)
[6] 祁利剛. 黨內民主與蘇共衰亡[J].求實,2005(09)
作者簡介
郭茹(1989—),女,山西陽泉人,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yè)2012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