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
活動目標:
1.關注和了解自己的家人。
2.知道自己家庭成員的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職業(yè)、興趣愛好等,明白家人和親屬的社會關系。
3.學習用調(diào)查的方法獲取信息,應用類推的方法進行問題分析。
活動準備:
1.學生每人準備一張全家合影或一張家人的生活照片。
2.家庭成員調(diào)查表(課前已填寫清楚)。
3.《可愛的家》《家族歌》錄音磁帶。
活動時間:1課時
活動過程:
一、聽歌曲,回想自己家庭
師播放歌曲《可愛的家》請同學們閉眼聆聽。
師:聽了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生1:聽了這首歌,我想起了我的家。
生2:我想起了爸爸和媽媽。
生3:我想起了我鄉(xiāng)下的爺爺奶奶和爺爺家可愛的小羊和小貓,它們好可愛。
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溫暖的家,你想大家了解你的家嗎?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我的家好嗎?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利用歌曲這種孩子們喜歡的形式喚起孩子對“家”的感受,加深對歌詞中表達的對家的依戀的理解。激發(fā)學習情趣。
二、曬照片,分享幸福時光
利用歌曲這種孩子們喜歡的形式喚起孩子對“家”的感受,加深對歌詞中表達的對家的依戀的理解。激發(fā)學習情趣。
師: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風采,就讓我們展示并分享一下吧。
要求:
1、把自己帶來的全家福或生活照片貼在自己書上的貼照片處。
2、在小組內(nèi),每人向組內(nèi)成員介紹自己照片的來源和其中的故事,讓大家分享那幸福的時光,并簡單介紹照片上的家庭成員。小組交流、共享。
3、每組選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收集照片的過程體驗和感悟生活,同時,收集的過程也是與父母溝通的過程。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學會與他人分享。
三、找規(guī)律,了解自己家人
師:每個小組的同學把自己的書豎著排成一排,然后觀察每個家庭的成員組成情況,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也可以去別的組參觀)
生1:我發(fā)現(xiàn)有的家庭三口人,有的家庭是四口人。
生2:我發(fā)現(xiàn)有的家庭是祖孫三代人。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但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家庭的成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兩口之家,有的是三口之家,有的是四口之家,也有的是祖孫三代。最普遍的是三口之家(爸爸、媽媽和“我”)。
板書:
爸爸 媽媽我
師:你了解自己家的每一個人嗎?指導學生根據(jù)課前完成的“家庭情況調(diào)查表”在小組內(nèi)交流,并選2-3名交流能力較好的同學到前面匯報交流。
家庭情況調(diào)查表
成員 姓 名 年 齡 民 族 職 業(yè) 生 日 愛 好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家庭結(jié)構(gòu)。知道家庭成員是由血緣和婚姻關系組合而成的。通過自我介紹家庭成員,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家庭生活,進行自我教育,加強對家人的了解和關注程度。
四、觀察圖,理解親屬關系
師:在你的家庭中,你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你知道爸爸媽媽是誰的孩子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其他孩子嗎?他們和爸爸媽媽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彼此怎樣稱呼?
指導學生觀察“家庭成員和親屬關系結(jié)構(gòu)圖”,思考并回答以上問題。
家庭成員和親屬關系結(jié)構(gòu)圖
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以上的結(jié)構(gòu)圖。
生1:爺爺奶奶的兒女除了爸媽還有伯伯和叔叔。
生2:和媽媽一個父母生的還會舅舅和姨姨。
生3:爸媽生了我和弟弟兩人。
師: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的原因,大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但也有一些家庭(少數(shù)民族、單職工)有兩個或三個孩子的。
生4:我知道了,如果不計劃生育,我可能有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師笑而肯定)
師:誰能在老師板書的基礎上完成“家庭成員和親屬關系結(jié)構(gòu)圖”?
生上臺完成了板書:
說說我的家
爺爺奶奶 姥姥 姥爺
爸爸媽媽
我
設計意圖:
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利用直觀的結(jié)構(gòu)圖,加深對家庭成員和親屬間關系的進一步理解。
五、聽兒歌,認真做練習
1、播放《家族歌》讓學生聽。
2、出示練習: 考考你
爸爸的哥哥稱
爸爸的弟弟稱
爸爸的姐妹稱
媽媽的兄弟稱
媽媽的姐妹稱
我是爺爺奶奶的
我是姥姥姥爺?shù)?/p>
我是大伯的
我是舅舅的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了解“我”與親屬關系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