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珍
自主是自己做主,不依賴他人。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幼兒有自己的思想,幼兒有自己的力量,不讓幼兒去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讓幼兒去想自己能想的事情,等于阻礙了幼兒身心的發(fā)展,所以讓幼兒使用自己的手腦確是一件要緊的事?!币虼?,如何發(fā)揮幼兒園的教育作用,提高幼兒自主能力,是當前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生活和活動中大膽放手,以教師的“懶”去促進幼兒的“勤”,能使幼兒的自主能力大大提高。
一、引導幼兒勤動手,讓幼兒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陳鶴琴先生說過:“在學校的一切活動,凡是幼兒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做了就與事物發(fā)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性質。要知道做事的興趣,愈做愈濃,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強的?!敝挥蟹攀肿層變喝嵺`,盡其所能,幼兒的自主能力才能形成和發(fā)展。
1、建立常規(guī),自我服務
良好的常規(guī)可以使幼兒生活具有合理的節(jié)奏,促進身體健康,又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的生活能力,為幼兒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我們充分利用一日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感受與實踐操作,使幼兒學習自理的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全班幼兒輪流當值日生,為種植角的植物澆水,擦桌椅,分餐具;幼兒脫下的衣物要求自覺折疊好并放入柜子里;將玩具材料在玩具櫥里的擺放位置固定下來,并在玩具筐與對應的玩具櫥上貼上卡通標志,讓幼兒運用對應法將玩具送回“家”;午睡后讓幼兒學習整理自己的床鋪等等。教師不包辦、不代替,幼兒鍛煉的機會多了,做事的興趣提高了,也養(yǎng)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
2、角色轉換,自強自信
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幼兒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我們要承認、認識、尊重差異,善于引導,使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不斷增多,不斷擴大,并帶動其他幼兒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主題活動“變變小樂園”中,幼兒對于紙制手工非常感興趣,已不滿足從幼兒園所學的手工技能,紛紛從家里帶來了自己新學會的手工制作:紙挎包、手提包、紙拖鞋、紙風鈴……這些制作又激起了其他幼兒的興趣。于是美工區(qū)、美術活動中,這些小朋友便成了“小老師”,向其他小朋友講解、示范作品的制作方法。通過“小老師”這一角色的嘗試,幼兒看到自身的價值,增強自信,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學的幼兒從同伴那兒得到自己所缺少的經驗,同樣獲得發(fā)展。教師則有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機會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為以后有針對性的指導提供依據(jù),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二、引導幼兒勤動腦,讓幼兒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
反思以往的教育行為,教師總是過于“積極”、“主動”,想得周到,思考得細致,幼兒能想到的問題我們想了,幼兒沒想到的問題我們也想了,并準備好了正確的答案;活動中教師說的多,幼兒說的少。殊不知在教師這種“積極”“主動”的教育行為下,恰恰剝奪了幼兒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機會。為了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把時間留給幼兒
有位教育專家指出:“站在一邊靜靜地等待一會兒,給學習讓出時間和空間,仔細觀察幼兒的所作所為,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學就可能不同于往常?!苯o幼兒安靜思考的時間,就是為他們提供自我發(fā)展的空間。手工活動“我的交通工具”中,幼兒正利用各種廢舊材料設計制作交通工具,楊志豪小朋友制作的是一輛汽車,他用礦泉水瓶蓋做汽車的輪子,可是怎么使輪子裝到汽車上卻讓他犯了難:瓶蓋上有條紋,用透明膠粘不住。他反復試了幾次,甚至用上了雙面膠也無濟于事。我本想上前幫忙,但“等待也是教育”這句話讓我停下了腳步,我想再讓他試試看吧。終于,我聽到楊志豪小朋友興奮的叫聲:“噢,我成功了,我的汽車做好啰?!蔽疑锨耙豢矗阂桓埌舻膬深^各粘著一團橡皮泥,瓶蓋就套在橡皮泥上,再把紙棒粘在車身底部,車輪的問題就解決了。“等待”讓我看到幼兒自我發(fā)展精彩的一幕。
2、把想像還給幼兒
幼兒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給予幼兒自由的活動空間,幼兒就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展開想像的翅膀,自由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促進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在語言活動《小螞蟻坐汽車》中,當講到小螞蟻把座位讓給熊婆婆時,我沒有按慣例將故事結果講完,而是啟發(fā)幼兒想像:“如果你是小螞蟻,座位讓出來后,你會坐在哪兒?”幼兒大膽想像,答案五花八門:坐在熊婆婆的耳朵上、肚子上、頭上、鞋子上、腿上、背上、車廂過道上……幼兒的想像使故事變得更加精彩。美術活動中,我改變以往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呆板教學,允許幼兒按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設計畫面內容,并傾聽幼兒的想法,使幼兒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愉快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像。盡管有的作品令我們感到不可思議,難以想像,卻反映了幼兒豐富的內心世界,反映了幼兒獨特的感受和想像。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像力比幼兒繪畫結果的“像”與“不像”更為重要。
三、引導幼兒勤動口,讓幼兒自己能說的自己說
《綱要》指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好奇好問是幼兒求知欲的表現(xiàn),也是三歲至六歲幼兒典型的年齡特征。這個年齡的幼兒對周圍事物特別是新奇的事物感到有興趣,看見什么都想弄明白,喜歡向成人發(fā)問。因此,我們要盡量滿足幼兒的表達欲望,發(fā)展幼兒的智力。
1、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暗示表達
“環(huán)境是可以說話的”、“環(huán)境是我們的第三位教師”。利用各種各樣幼兒常見、具體形象、甚至是幼兒自己設計的圖示標志,讓幼兒根據(jù)標志的暗示而行動,可以減少幼兒之間來自環(huán)境的矛盾和沖突,有利于幼兒形成自覺自律的行為。如在幼兒園花圃旁懸掛幼兒自制的簡易圖形標志,不用教師三令五申地宣講,每個幼兒均懂得來自標志的含義:不能摘花、搖樹;某個活動區(qū)的入口處貼幾個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數(shù)的標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動區(qū)人數(shù)的作用;活動區(qū)墻壁上的規(guī)則圖,使幼兒懂得了該區(qū)域的注意事項、玩具的配對歸放位置;洗手池墻上的示意圖,讓幼兒掌握了正確洗手的一系列步驟。教師根據(jù)環(huán)境的暗示語言,及時創(chuàng)設說話情境,讓幼兒盡情地說環(huán)境、說行為,說所見所聞,從而使無聲的人文環(huán)境煥發(fā)出無窮的魅力。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表達
愛說愛問是幼兒的天性,他們是在不斷地說、問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如果教師只一味向幼兒灌輸知識而限制幼兒說、問,就會壓抑他們的自主意識,妨礙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對幼兒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蝸牛為什么背上有殼?”“人為什么不長翅膀?”“魚為什么不能離開水?”“花為什么不種在天上?”等等,老師都不應把其看作是無聊的,認為解答這些問題是浪費時間,而應把其看作是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增長其知識的好機會,不惜花點時間同他們一起講座問題,并認真作出解答,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全面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能力,是我們育人的目標,發(fā)揮幼兒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以促進其內化的過程,提高其內化的水平,更是新世紀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