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殿軍
摘 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輔助手段等方面談“導學案”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并對“導學案”的使用提出理解看法。
關鍵詞:導學案;多媒體;習題課相同的內容,同樣的課件,統(tǒng)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近似習題課的教學模式,這就是導學案。時下,學案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種“時尚”,被很多學校競相追捧。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千人一面、機械被動、思維固化、答案統(tǒng)一,這樣的課堂似乎缺少了語文的“美”。
就目前語文教學來說,形式的探討似乎己經悖離了母語教學的本源:如果說只是為了完成基本的識字、認讀、對文章表層的認知,倒可以學教一體。用學案引導學生去實現這種目的,僅限于一種簡單的識記,僅能初步調動學生的理解能力,即使放手給學生,讓其自主合作、溝通、交流,也只能是圍繞學案上的相關習題而已。
語文學科本身的內涵與外延涉及領域之深之廣,僅靠學案是不能傳達的,課時有限,教材有限,語文學科的知識性、答題的技巧性、分析的整體性、寫作手法的多樣性,是學案所不能給予的。
感受經典是需要底蘊的,直接經歷的缺失是制約學生理解能力的因素之一,而間接的體驗與感悟是需要口耳相傳或是閱讀理解來完成的,把一篇經典交給學生,教師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這同樣不足以完成語文教學任務。
如果說課件的使用能夠起到舉綱縱目的作用,我們倒也可以認同。但是,語文是需要感悟、想象、再創(chuàng)造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浸潤文本本身是不需要更多的花哨來裝飾的,統(tǒng)一學案進行的新授課,文本沒有深入的閱讀,走馬觀花只是為了做題。預習、情境、老師精妙的分析、學生會心領悟的神態(tài)還在嗎?教師的個性不存,學生的個性不在,意境之美、情態(tài)之美、品味之美、反思之美焉存?
當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學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只是認為它不可以運用于所有學科,要根據學科特點有所選擇;也不贊同一定都用在新授課上,如果盡情地展現語文的文道統(tǒng)一,那教師的講解、分析、引導是必要的。
一堂語文課讓學生記住的不只是所學的知識,還有豐富的人文關懷與生活氣息,旁征博引縱談古今,引經據典笑傲江湖,街談巷議人間百味,真正的語文應該是無聲的春雨,潤澤蒼生而不居功;純粹的教育應該是化雨的春風,無聲中染綠蒼茫大地。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聽見朗朗的書聲,應該見到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笑意,應該感受傳承文化的欣喜。只有教者與學者都快樂,這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人生大課。
參考文獻:
李廣娥.淺談對導學案的認識.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22).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建平鎮(zhèn)中學)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