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菲
我在咨詢中經常接觸到這樣的個案:
一位年輕的女士在某公司工作多年,對其主管的學識和能力很是欣賞、佩服,但只要主管找她個別談話,她的內心就有反感,有抵觸;還有一位中年處長,只要見到年輕人在辦公室里做事不認真或到處走動,他就會怒不可遏,甚至會大聲訓斥,搞得小青年莫名其妙。類似的事件發(fā)生后,當事人的人際關系越來越惡化,而他們自己也很困惑:為什么會變成現(xiàn)在這樣?
一般我會首先問:你自己怎么看待你描述的這些事情所導致的人際關系緊張?這些人往往會直接進入對他人的各種抱怨,“我覺得主管就是想故意挑剔我”;或者說“這些小青年就是沒有上進心,我說他們是為他們好。”這些話其實都透露了同一個問題—在人際關系中缺乏自我覺察。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難認識的也是自己。古人云“知己知彼”,如果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對他人以及環(huán)境的覺察也就無從談起。
自我覺察: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有人可能會說,有那么復雜嗎?日常溝通中還要這樣自我覺察嗎?我遇到過這樣一個男性來訪者,他在溝通中不允許別人插話和發(fā)表建議,如果別人插話,他就會被激怒,并導致過度的反應。他對妻子有家暴行為,但是,在每次對妻子動手之后,他都會非常內疚和自責,但下次發(fā)生爭執(zhí)時,他又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在我面前非常痛苦地說:“老師,我真的不知道為什么我那么容易被別人激怒,我更不想因為一些小事兒跟我太太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還對她動手,可我真的不知道為什么。”
經過深入的咨詢,我發(fā)現(xiàn),原來他從小跟隨單身母親生活,因為家庭困難,母親每天早出晚歸,很少跟他講話,他甚至清楚地記得有幾次想跟媽媽說話,媽媽粗暴地推開他。所以,他長大后非常內向,并有輕微的口吃現(xiàn)象。我曾經問過他:“如果同事或者妻子在你說話的時候打斷你,你有什么感受?”他起初沒有回答,沉默良久后突然動情地大聲地說:“我感覺就像有人粗暴地掐住我的脖子,不讓我說話!”就此案例,我曾經在征得來訪者同意后與同行作過專業(yè)探討。有人說:“就算妻子語言上咄咄逼人,他就能動手嗎?”我說:“當然不是,動手或者任何家暴行為絕對都是不容姑息的,但如果不能理解他背后的情緒,幫助他自我覺察,他就永遠不可能成長,他的妻子仍然會成為家暴的受害者,他的同事會更加排斥他?!?/p>
這就是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你是否深刻思考過是什么總在引發(fā)你的消極情緒?你是否意識到這些受限制的思維和極易產生的消極情緒,深深地受到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中慢慢發(fā)展出的一種溝通模式的影響?至于具體怎樣引導個體覺察自我,做到安全溝通,筆者結合實踐和理論學習,為讀者總結了五個對話步驟。接下來,結合前文案例具體看一看這五個步驟。
1感受。如果在溝通中你感覺內心有任何不舒服的消極感受,請不要忽視它,而是詢問一下自己此刻具體有哪些情緒感受,是憤怒、自卑還是焦慮?……
咨詢師:當你面對妻子強勢的語言時,你感覺如何?
來訪者:我感覺著急,之后越來越憤怒。
2覺察。如果確認自己在溝通中的確出現(xiàn)了一些消極感受,就要去覺察這些感受的出處和原因。
咨詢師:你覺得著急或憤怒情緒可能來源于哪里?
來訪者:她強勢的語氣,快速說話的節(jié)奏讓我完全插不上嘴,我感覺像被掐住脖子一樣有話說不出來,我開始著急,越著急越跟不上來,之后就開始憤怒,非常憤怒。
3領悟。在初步覺察到不良情緒的出處和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悟更深層、更客觀、更全面的原因。
咨詢師:你感覺像被掐住脖子一樣有話說不出來,這又讓你想到什么?
來訪者:那一瞬間我感覺總是這樣,沒有人聽我說話,所有人都不關注我,不能給我些時間讓我把話說完……
咨詢師:那是你兒時一直以來的感受,是嗎?
來訪者:是的。
咨詢師:當時的憤怒是單純因為妻子有些強勢的語言嗎?
來訪者:或許不是,的確是我在那種有些類似的語言環(huán)境中放大了我很多過往的感受。
咨詢師:還有哪些領悟?
來訪者:或許我妻子只是說話語氣上習慣強勢,她應該沒有不讓我說話吧……
4釋放。有所領悟之后,自然就可以嘗試放下諸如憤怒、焦慮、自卑等被放大的情緒。
咨詢師:你現(xiàn)在對自己在溝通中有時產生的憤怒情緒怎么看?
來訪者:如果我能理解到對方并非忽略我,不讓我說話,我感覺就好多了,不再那么憤怒了。
5變通。隨著情緒的釋放,你就能夠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溝通的策略層面,更好地調整傾聽、表達和反饋的過程。
咨詢師:如果你再次遇到溝通沖突時,會怎么做呢?
來訪者:或者我可以直接請求對方停一停,讓我把話說完;我也可以更坦誠地告訴對方我的感受,讓對方明白過快的說話節(jié)奏和強勢的語氣會帶給我什么樣的消極情緒,這樣對方可能會更加理解我,給我更多空間。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仿照以上咨詢師與來訪者對話的過程,在每一次挫敗性的溝通之后作這樣的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另外,還可以增加一些類似的行為訓練,比如每天堅持寫“覺察日記”,將每天發(fā)生的一些溝通情景再重新感受一下:是否在溝通中愉悅、開放和客觀,是否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如果的確產生了,那些負面情緒是什么?是因為自己選擇性放大了一些什么樣的感受嗎?還是自己刻意去逃避和忽略了什么深層的原因?
像回放電影般經常品讀一下自己,不失為一種便當簡易的自我覺察、自我提升的方式。你在自我對話過程中那些內在的答案是否清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戴假面具,沒有陪伴,只是和自己在一起,持續(xù)專注自己內心此時此刻的感覺,一邊品讀,一邊體驗,一邊梳理,一邊反思。
更靠近自己一點,你心中的眼睛將會被擦得越來越亮。
溫馨小貼士:
第3步是自我覺察5個步驟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能夠做到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觀地領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斷練習自我覺察,在每次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都反復地針對情緒去探索深度自我,這些深度自我包括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己固化的思維模式、自己投射在對方身上的不當解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