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之
摘 要: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小學生背誦、學習古詩不僅可以豐富語言積累,還可以提高感悟能力、審美情趣及文學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誦讀;古詩;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有效的誦讀古詩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文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所以小學生背誦、學習古詩,不僅可以豐富語言積累,還可以提高感悟能力、審美情趣及文學素養(yǎng),是學生發(fā)展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
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已經有五年了,深切地感受到了誦讀古詩對教學的重要性,本文對誦讀經典古詩文的有效性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
一、選擇合適的詩文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詩文更是浩如煙海,而小學階段時間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誦讀有價值的詩文內容成為教師應探索的首要問題?!安粚W《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指導著我們對內容的選擇。小學生的欣賞水平有限,所以我們應根據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精挑細選誦讀內容。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和有益處、有意義的原則,結合課文中的古詩學習,適當拓展延伸。小學語文教材是按單元主題進行編排的,每個單元分別滲透了愛心、惜時、誠信、勤奮等內容。因此可以針對每一單元的內容,將傳統(tǒng)詩文中表現相關單元主題的經典名篇等進行整理,列出篇目。教學中適時、適量地為學生拓展經典內容讓學生誦讀、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
二、積累課外經典詩文
傳統(tǒng)經典詩文,語言精煉,具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非常適合學生誦讀,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在教學實踐中,要教學生首先學會教材中古詩文的學習方法,再遷移到課外經典古詩文的誦讀中。
⒈學法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詩文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感染力。首先要以教材中的經典為載體,教會學生學習經典的方法,并運用所學方法讀懂經典,運用經典。
2.課堂引詩文
語文教學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任,語文教材中選用了較多的經典詩文,各單元也安排了相應的主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單元主題,補充相應的經典,讓經典滲透在課堂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讓學生感悟詩文的內涵,并引導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的內容,搜集與之相關的古詩文。如學習《牧童》這首詩時,引導學生讀《小兒垂釣》《池上》等詩篇,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思鄉(xiāng)之情;學習了《舟過安仁》這首古詩時,學生很快會誦出“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等描寫農村兒童生活的詩句。
3.活動誦詩文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堅持開展“每天一誦讀”“每周一詩”的小活動,在不影響學生其他課程學習的情況下,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快樂地閱讀、背誦古詩文。每天固定誦讀的時間,并做到持之以恒。教師必須要進行朗讀輔導,加強優(yōu)等生的范讀,讓每位學生都能讀出詩味兒。
首先要確保誦讀時間,如早上十分鐘、午讀十分鐘、課前三分鐘和校本課程時間進行誦讀訓練。早讀十分鐘——將選定好的古詩文篇目設計好誦讀計劃,確保每天早晨十分鐘的有效利用?;蚴抢首x新內容,或是復習舊知識,班長做好組織工作。課前三分鐘——要讓誦讀三分鐘成為學生上課前一只不變的序曲。一打預備鈴,可采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yōu)生領讀、自由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學生一面誦讀,一面等全班同學歸座,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經典詩文的復習鞏固,也調整了學生的課前狀態(tài)。
三、加強誦讀訓練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倍嘧x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級教師于漪也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币虼?,經典古詩文要一遍一遍地讀,一遍比一遍讀得好,最后熟讀成誦,其義自見。
四、引導巧背多積累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經典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受到經典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多種形式背誦方法引導學生巧背,實現“量”的積累。為了調動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我們常常采用競賽法,激勵學生快速記憶,如兩人賽、小組賽、男女組賽、全班賽、限時背、師生背、接龍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背,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經典誦讀正如一把閃閃發(fā)光的金鑰匙,它可以打開學生的心門,讓童心乘著“經典美文誦讀”的翅膀,為了華夏民族的騰飛而振翅飛翔。
學生在不斷地吟誦詩文中,將語文課程所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增強了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愿每個學生都能用詩般的語言展示自己詩化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