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琳
摘要:目的:本文簡要針對應用抗生素治療肺炎球菌肺炎病癥的療效進行分析與研究。方法:選擇我院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入院接受治療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84人,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奇霉抗生素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7.62%(41/4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83.33%(35/42),組間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概率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在治療肺炎球菌肺炎病癥時,應用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抗生素;肺炎球菌肺炎;臨床應用;觀察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8-0137-01
對于肺炎球菌肺炎疾病來講,其屬于一種急性細菌性肺炎病癥,多由肺炎球菌引起。患者發(fā)病急、起病快,常伴隨咳嗽、高熱、胸痛等癥狀[1]。我院選擇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入院接受治療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84人,分別給予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及阿奇霉抗生素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入院接受治療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84人,其中,共計男性患者人數(shù)為34人,女性患者人數(shù)為50人,患者最低年齡20歲,最高年齡67歲,平均年齡為37.9±2.6歲。經(jīng)過臨床檢驗,所有病人均確診為肺炎球菌肺炎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平均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人數(shù)42人。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奇霉類抗生素進行治療,醫(yī)護人員每日給予患者6g美洛西林鈉與濃度為10%的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混合液,采用靜脈滴注治療,治療時間為一周。
觀察組患者采用新氟喹諾酮抗生素進行治療。給予病人每日0.4克左氧氟沙星藥物靜脈滴注治療。假如治療期間病人出現(xiàn)惡心、發(fā)熱等情況,需要聯(lián)合莫西沙星治療。治療時間為一周[2]。
1.3 療效判定標準
(1)康復:患者恢復健康,經(jīng)過X胸片檢查情況正常;(2)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經(jīng)過X胸片檢查基本正常;(3)有效:患者臨床病癥得到輕微改善,經(jīng)過X胸片檢查存在一項沒有恢復正常;(4)無效:患者臨床病癥沒有得到改善,經(jīng)過X胸片檢查仍存在問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應用x2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對比
經(jīng)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41/42),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35/42),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shù)值詳見表1。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發(fā)熱、嘔吐、腹瀉等情況,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人數(shù)有2人,概率為4.76%,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人數(shù)有3人,概率為7.14%,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0.2127,P>0.05)。
3 討論
對于肺炎球菌肺炎疾病來講,其是臨床常見的病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是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其能夠高效抑制病人DNA復制,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該藥物同其他藥物無交叉耐藥性,有助于增強抗肺炎球菌的活性[3]。我院選擇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入院接受治療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84人,分別給予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及阿奇霉抗生素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同時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概率無明顯差異(P>0.05)。所以,在治療肺炎球菌肺炎疾病時,應用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療效,患者并發(fā)癥概率低,值得臨床予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英敏.抗生素治療肺炎球菌肺炎患者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20):120
[2] 黃愿飛,梁志琪.抗生素治療肺炎球菌肺炎患者82例臨床觀察[J].健康之路,2013,12(8):140
[3] 李亞洲.抗生素治療肺炎球菌肺炎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4,(1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