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多年的高三教學實踐,提出在復習備考中如何正確處理好教與學、“課標”和“考綱”、知識和能力等幾種關系。
關鍵詞:高考;化學知識;能力
一、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因為當今的高考化學命題已從知識型逐步過渡到知識—能力型。更加側重學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側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問
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側重學生運用實驗等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考復習的主人翁應當是學生,作為教師,實際上是特殊的“服務員”,這是一種引導性、指導性、輔導性的高層次服務。因此,旨在組織學生迎戰(zhàn)高考的化學復習教學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角,激勵他們在學習進程中發(fā)揮主動精神。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應側重以下幾方面:
1.引導學生“自主復習”。每一單元復習前,筆者先把高考考點和復習目標給學生。例如,復習“從鋁土礦到鋁合金”單元,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教輔,自己填寫基礎自主梳理學案,學生在自主復習過程中把難點和疑點記錄下來交給組長,組長匯總后交給教師。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和交流復習學案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室內走動,也可以參與討論,各小組展示討論結果,全班討論評出最佳方案,若有不足,教師可以提建議或啟發(fā)學生,最終完成復習學案。筆者認為只有激勵學生的全體參與,讓學生“自主復習”起來,才能提高復習交流效率,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2.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來確定復習訓練的切入點,
借助“雙基”①為載體,側重于能力的訓練。具體做法是給學生的練習,教師要自己先做一遍,對習題難度進行劃分和調整,習題按難度分為容易題、稍難題、難題三個檔次,題量安排也要講究,容易題占六成、稍難題占三成、難題占一成,大多數學生40分鐘內能完成,基礎薄弱的同學只要完成容易題部分。這樣全班同學都能各取所需,量力而行。
3.正確處理講和練的關系。講是為了導、練是為了知。教師應讓學生練得積極,練得主動,練有所思,練有所得。高三復習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要在計劃的課時內完成復習內容,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安排講和練的時間,以精講多練為原則,達到夯實基礎、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的目標。
教師的講要有策略,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吊他們的胃口,例如復習弱電解質電離平衡時,講到CH3COONa(CH3COO-離子濃度)對CH3COOH電離平衡的影響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平衡往哪個方向移動?溶液酸性怎么變?學生開始思考、討論,學生進入了深刻思考狀態(tài):用什么方法探究?怎么探究?此時學生狀態(tài)有利于教師引導和讓學生思維得到高效訓練。
練習是復習步驟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因為適當題量的練習,不但可以鞏固所復習的知識,而且還能提高對所復習的知識理解,
提高知識應用能力。例如復習氧化還原反應配平時,每講一種類型反應配平方法,練習都有二到三個,講歧化反應時,2Cl2+
2Ca(OH)2=CaCl2+Ca(ClO)2+2H2O為例子,Cl2+KOH→KCl+KClO3+H2O,S+NaOH→Na2S+Na2SO3+H2O為練習。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掌握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變被動練習為自主學習。這樣教師講和學生練就得到了有機結合。
二、正確處理“課標”和“考綱”的關系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和《考試大綱》(即考試說明),是中學化學教學和學生復習的指南,是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特別是《考試說明》,它是高考復習的“圣經”。認真研究“課標”和“考綱”就會把好高考的“脈”。
與《課標》的內容比較,考綱對考試范圍內容作了部分調整,復習時要特別認真小心比較,并按考綱的要求來要求學生。例如在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課標》要求“活化能”;能用焓變和熵變判斷化學反應的方向,而考綱沒有這兩點。在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中,“原子化熱”“金屬晶體堆積模型”,而《考試大綱》沒有這幾點,教師要果斷地刪除它們,減輕學生負擔。
課本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課本內容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課
標”的主要精神,是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重要工具,考綱中作高層次要求而課本描述很少,教師要適當拓展。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教師要圍繞氧化還原反應核心知識:(1)常見氧化劑如酸性MnO4-、
酸性NO3-、H2O2、ClO-、Cl2、鐵離子等,常見的還原劑如H2S、S2-、I-、SO2、SO32-、H2SO3、Fe2+等;(2)氧化還原反應規(guī)律;(3)化合價升降法配平及其應用。教材中有很多氧化還原反應,要掌握這些方程式,化合價升降法配平必須要學,2010高考福建24題(2)完成“氧化除鐵”步驟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Fe(OH)2+□____+□_____■□Fe(OH)3+□Cl-從流程圖可知該反應氧化劑是ClO-,其實就是考查學生氧化還原反應離子方程式配平。綜上所述,氧化還原反應要適當拓展。
對照近幾年高考試題,找出結合點和生長點及其在課本中的落腳點,這是化學總復習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了解命題趨向和要求,明確復習要點,必然會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復習的效率。高三化學總復習既要重視課本,又要深入研究“課標和考綱”,聯系考試大綱中對易、中、難題的劃分,把課本知識適當深化和提高,使復習備考既全面,又突出重點,做到“綱”和“本”的有機統(tǒng)一。
三、正確處理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近幾年高考命題強調以中學化學“雙基”為載體,在注重學生能力考查的同時注意學習方法的考查。以選拔出“雙基”牢固、學習潛力大、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生。
一道高考題要體現考查學生的能力,必然要涉及學生所學過的化學知識,找到學生過去所學知識的“影子”。如2010年高考福建理綜第26題,本題以工業(yè)生產硫酸鋅為背景材料進行命題,突破了以往以框圖推斷題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固有模式,而要借助于題給生產工藝流程示意圖和沉淀條件等其他信息,通過學生接受、吸收、整合這些信息,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才可以逐步逼近答案,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都有極好的導向作用。但若沒有書上的幾個重要知識,如由Na2CO3遷移到ZnCO3,由AlCl3遷移到ZnCl2,由Al(OH)3遷移到Zn(OH)2,反應速率,沉淀形成條件,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等作為基礎,根本解不了題,由此可見,考查能力離不開化學基礎知識,能力提高離不開良好的基礎。進行化學總復習時,首先就必須在基礎上多下工夫,讓學生真正將課本吃透。
具備了豐富的化學知識,不等于就具備了能力。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即知識轉變?yōu)楦鞣N能力)。所以第二輪復習,教師應從點到點,查缺補漏,注重提升學習能力。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師要抓住關鍵的地方進行分析,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要適當拓展和深化,比如復習電解質的概念,提到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有些學生以為物質不是電解質,就是非電解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概念的內涵,不論是電解質還是非電解質都必須是化合物?;旌衔锖蛦钨|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如稀硫酸和Cl2,有的學生以為NH3是電解質,因為NH3是化合物,其水溶液能導電。這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分析電解質概念的外延。電解質導電是化合物本身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因此,教師在總復習中,必須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只有對知識再加工,才能轉化成能力。所以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培養(yǎng)能力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兩者相輔相成。
總之,高三備考復習要以學生所需、所求為基本出發(fā)點,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整個復習過程之中,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角”作用;要以《課標》為中心,以《考綱》為依據,以教材為背景,明確復習要求,把握復習方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
參考文獻:
秦波,彭健.高中化學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研究芻議[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0(3).
作者簡介:游惠芳(1972.02.25—),女,學歷: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